不完美的父母,是孩子最需要的

教養路上,你是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完美父母,而是在錯誤中陪伴成長、願意持續調整的父母。

【Podcast推薦】擔心自己沒做好?放下焦慮,找回當爸媽的快樂!



文/曾心怡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伴旅馥心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成為父母後,我們才真正明白,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常常力不從心。當孩子哭鬧時,我們試圖保持耐心,但有時情緒仍會失控,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希望他們能獨立解決,但又忍不住伸出援手,擔心放手太早會讓他們受傷。

我們努力在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中掙扎,卻總覺得哪一邊都做得不夠好。夜深人靜時,我們回想白天的種種,懊悔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太嚴格了,或是有沒有錯過了他們成長的重要瞬間。然而,正因為我們不完美,孩子才能學習面對現實生活的缺憾。
 
「不夠好」,是教養真正的起點
許多爸爸媽媽都聽過精神分析學家唐納.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所說的「夠好的母親」。他認為,母親不需要是完美的,而是「夠好」(good enough)就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一開始我聽到這個概念時,一直在想:到底怎麼樣才叫「夠好」?等到領悟了核心概念後,才知道,重點在於:「不夠好,才剛好。」

原來這樣的「夠好」父母,包括以下四個實踐方向:

1. 回應孩子的需求
生命初期,母親需要高度敏感地回應嬰兒的需求,但隨著孩子成長,可以逐漸放手,讓孩子逐漸適應世界的不完美。

2. 允許孩子面對挫折
等到孩子到了非完全依賴期,父母不必滿足所有需求,而是適當讓孩子體驗失望和挑戰,幫助他發展心理韌性。

3. 穩定的依附關係比完美更重要
孩子需要感受到愛、安全感和被接納。即使父母偶爾不夠敏感,讓孩子承受了一些挫折,只要這個挫折是在孩子的年齡可以因應的,或是父母回頭有發現孩子在挫折裡的感受,並且予以同理,孩子依然能健康成長。重點不在完美,也沒有父母親能夠完美,而是在於剛剛好的挫折,以及能夠同理挫折的回應方式。

4. 保留自己的空間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情緒和需求,不需為孩子犧牲一切。這反而有助於孩子學習到人際界線,知道「我」與外在的客體是不同的人,這是個體學習獨立的基礎。
 
做得不完美,也能被孩子記住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6個月後可以坐著,也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這時,我們不太可能在孩子餓的時候,都剛剛好可以提供食物給孩子。於是孩子餓了一陣子,哭泣,這時是他感知上的一項挫折,這個挫折是因為食物沒有在剛剛好的時間出現。等我們準備好食物了,並且安撫孩子:「等好久了齁,好餓好餓,稀飯來了。」我們同理了孩子的挫折,即使孩子在這個年紀是聽不懂的,但是他會感受到被父母安撫的感覺。不僅進食的需求被滿足,心裡也被照顧到。

這樣的不完美,反而更真實、更有溫度。

我們的錯誤教會他們寬容,我們的脆弱讓他們學會同理,我們的不完美成為他們成長的一部分。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而是會犯錯、會反思、會繼續學習的普通人。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成為「願意改變、願意陪伴」的父母。

看見孩子真正的需要
這些概念也許我們都懂,但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總會不斷擔心自己對於孩子的教養夠不夠,和其他孩子相較我們會不會給孩子的太少了,於是我們付諸行動,希望孩子學得更多、更廣,來應付未知的未來,來減少我們心裡頭的焦慮。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沒有機會去核對孩子的興趣與特長?在給予的過程中也能夠適性適才,並且讓孩子擁有空白的時間與空間,去發揮他們的創意,而不是僅僅餵養孩子許多知識才藝,來讓自己安心。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
許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是要忍住一些擔心與不確定的。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給多了就減少一些,給少的時候增加一些。這些過程中一直都沒有標準答案,仰賴的是透過陪伴與對話,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況,並且隨著長大的過程中持續地彈性調整。

孩子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能夠在錯誤中修復,並且與孩子保有愛與界線的父母。

讓我們一起在不夠好中逐步學習,成為那個屬於你孩子的父母。

...看更多自在父母專題文章【享受不完美,成就自在父母】👆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