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執行功能」──給孩子迎向未來的關鍵能力

執行功能就像大腦總部的指揮官,為了達成目標,負責制定計畫與策略、協調注意力、進行自我管控及情緒調節等。研究顯示,幼兒時期的執行功能比智商更能預測未來的學業成就,而且執行功能較佳的孩子,更能因應複雜的社會互動與環境。

【線上LIVE/實體 同步講座】一次搞懂影響專注力與學業表現的「執行功能」▶️免費報名

文/信誼編輯部

你是不是常覺得孩子「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像是已經提醒過他:「把玩具收好,要吃飯囉!」他卻一邊收,一邊又玩起另一個玩具;或是明明約定好「天氣好就去公園玩,下雨天就待在家裡玩」,結果下雨了,他還是執意要出門。其實,這些狀況並不是孩子刻意拖延或是不聽話,而是「執行功能」尚在發展的緣故。
 
執行功能:大腦總部的指揮官
面對未來的生活與挑戰,孩子不僅需要有好的學習表現,更要培養自我管控能力與社交能力。近年來,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在這些能力的養成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影響著孩子如何學習、思考、行動與適應環境。

那麼,什麼是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是一系列高階的認知處理歷程,由大腦前額葉負責,自嬰兒期萌芽,在幼兒期快速發展,與個體的行為表現和心智發展密切相關。它就像大腦總部的指揮官,為了達成目標,制定計畫與策略、協調注意力、進行自我管控及情緒調節,幫助人們做出最適當的反應與行動。

執行功能包含了三大核心能力:

■ 工作記憶:就像電腦的「記憶體」,容量有限,但能在短時間內暫時儲存、處理或提取相關訊息。例如,當孩子回家後想吃點心,大人提醒說:「先洗好手,再去拿點心吃。」他必須能夠記住這些步驟,再依序完成。

■ 抑制控制:根據規則或考慮後果,忽略不重要的干擾並抑制一時衝動,以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比如,孩子走向浴室準備洗手時,看到在一旁的玩具,他要忍住想玩玩具的念頭,繼續走到浴室洗手,才能吃點心。

■ 認知彈性:遇到突發狀況或變動時,能夠靈活轉換想法與策略,以因應不同的情境。就上述例子來說,孩子原本想吃餅乾,但餅乾剛好吃完了,他能改變既定的想法,接受改吃水果的提議,就是展現了認知彈性。
 
冷與熱:執行功能的兩種面貌
心理學家發現,執行功能會隨情境而有不同的表現(Zelazo & Müller,2002)。依照情緒與動機的涉入程度,進一步將其區分為兩種類型:偏向規則與邏輯導向、情緒中性的「冷執行功能(cool EF)」,以及涉及情緒、動機與獎賞情境的「熱執行功能(hot EF)」。

冷、熱執行功能並非獨立運作,而是互相支援、彼此調節。以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為例:研究人員給了孩子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能等一會兒,就能再多得到一顆棉花糖。這時,孩子必須運用熱執行功能,壓抑「立刻想吃」的衝動,同時啟動冷執行功能來制定策略,比如,不要一直盯著棉花糖看、唱首歌轉移注意力等,來幫助自己度過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說,當孩子有等待的意願(熱執行功能),再加上適當的策略支持(冷執行功能),成功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提升執行功能,就從教養開始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幼兒時期的執行功能比智商(IQ)更能預測未來的學業成就;而且執行功能較佳的孩子,更能調節情緒、控制衝動,因應複雜的社會互動與環境

然而,執行功能的發展並非僅依靠生理成熟,當孩子面對各個成長階段的生活挑戰與發展任務時,若是成人能夠提供適當的引導與支持,將有助於孩子執行功能的健全發展,並在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後持續進步。已有研究證據指出,教養風格對執行功能的發展具有顯著影響:溫暖且具回應性的親子互動、建立清楚且符合年齡的合理規範、培養孩子「我能做到」的信念,以及提供結構性且規律的生活環境,都能預測孩子有較佳的執行功能表現。

了解孩子的執行功能發展,就像握有一把開啟能力成長的鑰匙。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常裡,把握住每一次鍛鍊執行功能的機會,將為孩子日後的學習、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打下穩固基礎。

接下來,我們將分齡介紹孩子的執行功能發展特徵,並分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運用的實際做法,幫助孩子逐步培養並強化這項關鍵能力。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