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乖乖坐好的小孩

家中有個好動寶寶,對爸媽簡直是一場筋疲力盡的浩劫,連「乖乖坐好」,有時都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應付層出不窮狀況的同時,您是否也擔心,孩子會不會是過動兒?

  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一個洗衣錠廣告,一位媽媽為了突顯產品的溶解效果,曾說「比叫他(旁邊跑來跑去的小孩)乖乖坐好還簡單」。相信有許多家長一定會頻頻點頭稱是,尤其是家中有學齡前(三歲至六歲)的小孩,簡直是一場令人筋疲力盡的浩劫。不禁也讓關心小孩發展的家長擔心,我的小孩只是好動活潑的小孩呢?還是過動兒呢?

  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過度擔心,無法乖乖坐好的小孩不見得就是過動兒。在兒童智能的發展中,四、五歲以前的幼兒注意力是由外界刺激所主導的,也就是說只要看到新奇的東西,注意力容易分散,呈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跑來跑去,對許多事情都很好奇,但無法持久,一會兒就又忘了。所以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好動是幼兒的特質之一,也是引發兒童學習動機的原動力。

  在四歲至六歲之間,兒童應可將注意力由外在刺激轉變為內在導向,也就是開始選擇自己想要的訊息,達到專心的目的,控制衝動的能力也進步了,使得活動量也逐漸減少,而能坐在幼稚園聽老師說故事,專心玩遊戲的時間增長,且可將學習的內容完整記憶在腦中。

  那麼過動兒與一般好動的小孩有什麼不同呢?過動傾向通常在二歲左右開始出現,男多於女(約4.8:1)。過動兒在幼兒時期會出現睡眠不定時、時間短,躺在床上動個不停,容易不安、哭泣等行為。學齡前期(四歲至六歲)除了動個不停及注意力無法集中外,常出現動作不協調及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甚至因為活動量過多及注意力問題而容易造成意外傷害,此時是過動傾向鑑別診斷及治療的最好時機。

  過動兒在智商上與一般兒童無異,但進入小學的過動兒,常因容易分心、衝動等行為而無法專心學習,或因未看清題目、未經思考即作錯誤解答,而影響學業成績。此外坐不住、干擾別人活動也容易造成人際衝突,而影響同儕關係。據研究顯示過動兒的症狀若殘留至青少年及成人階段,會造成學業或職業表現不佳、情緒障礙、反社會行為及物質濫用等問題。

  綜言之,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或幼稚園老師若能早期發現兒童的行為問題,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及治療,配合教育輔導,將可避免病程的發展。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