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媽媽也會有「媽媽手」    —淺談肌腱滑膜炎

 您的大拇指側邊手腕處是不是常覺得疼痛,或常有腫脹、緊繃的感覺?是不是在早上起床最嚴重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您可能就罹患「媽媽手」了。
 「媽媽手」是拇指不斷重複張握的動作,或是反覆施力超過生理負荷,導致大拇指側面的肌腱出現問題。媽媽手的患者當然是以媽媽居多,尤其是在產後兩三個月的新手媽媽,這是因為荷爾蒙快速變化,再加上手部姿勢不正確造成;另外,經常抱寶寶,以及餵母乳反覆擠奶的動作,也會造成肌腱及周圍組織很大的負擔。
 「媽媽手」是很常見的手部肌腱問題,並不只是媽媽的專利!因此,不管您是不是媽媽,都應該好好看過來,看看梁蕙雯醫師怎麼說……

  最近接連在門診看到幾位「媽媽手」的患者,有媽媽、有非媽媽,雖然這不是什麼駭人聽聞的病,但實在很常見,也足夠讓病患折騰了,所以,不管您是不是媽媽,都應該好好看過來。

「媽媽手」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媽媽手」,醫學上稱「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稱為「奎緬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得名於一位瑞士的外科醫師。典型的症狀是手腕在大拇指側的疼痛,此外,很多患者有局部腫脹、緊繃,甚至卡住的感覺,許多症狀往往在早上起床時最為嚴重。疼痛是一回事,由於拇指是手功能的大總領,一旦因疼痛無法用力,連生活中的瑣事也會變得極為不便,扭毛巾、寫字都有困難。

「媽媽手」的病理原因
  由於手腕部位有骨頭凸起,常常被患者認為是骨頭的毛病,其實出問題的是肌腱。把大拇指伸展開來,在側邊靠近手腕的部位,可以看見肌腱自大拇指側面延伸而下,這裡包含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以及伸側拇短肌。可能原因是拇指的張握動作重複太多,或者反覆施力超過生理負荷,手腕部位的肌腱滑膜及支持帶出現肥厚性變化,壓迫局部的肌腱,使得肌腱滑動不順,嚴重時造成沾黏。

「媽媽手」是媽媽的專利?
  為什麼叫做「媽媽手」?如果養育寶寶也算是一種職業的話,這應該算是標準的職業病了。如同許多職業傷害好發於生手一樣,在門診最常見的患者是新媽媽,生產前後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一大幫兇,再加上新手上路,寶貝天天抱在懷裡搖,換尿片、洗澡的姿勢又不太正確,往往在產後兩三個月時,疼痛就找上門來。在門診看多了,還發現兩個書上沒提的加重因素,一是現代的寶寶太健康了,兩個月就六公斤重,嬌小的媽媽怎麼抱得動?此外,不少媽媽在產後初期擠奶,反覆擠壓的動作,也造成肌腱及周圍組織很大的負擔。

  話說回來,這個疾病絕對不是媽媽的專利,同樣帶小孩,阿嬤或現代新好爸爸都難逃此症。另外,職業因子也證實是肌腱滑膜炎的重要原因,工作中主要的不利因子是快速、重複、或長時間的拇指施力,比如操作刨光機械、車床、鑽孔機、打字、成衣製作、編織等等。

  我在門診中看過的患者包括:空服員單手端著沉重的餐盤、倒飲料;書店或圖書館的員工用單手幫大堆頭的書本上架;美髮小姐整天幫顧客洗頭、按摩;攝影記者手持沉重的相機;甚至還看過一位做中國結做過頭了的患者。

「媽媽手」的治療方式
‧醫師可能進行的治療
  在肌腱滑膜炎的急性時期,口服的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可以緩解疼痛,有時在腱鞘周圍打上小量的類固醇也有助於疼痛的消除,但是,要配合醫師的指示,打完針之後的一兩個星期內,讓拇指「好命」一下,儘量休息。物理治療方面,超音波或低能雷射也有解除疼痛的作用。少數病患還是要勞煩外科醫師動刀,將肌腱腱鞘打開,以解除狹窄的情形。

‧日常生活的保健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休息!休息!休息!否則會有復發的機會,首要避免的動作是:虎口張開,做拇指抓握的動作。工作中有許多動作是可以變通的,比如,雙手萬能,不要為了省事,只讓一手負重;慎選工具,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手工具機,標榜符合人體工學;總之,避免重複性高、且長時間的手部動作,否則,不是媽媽也會有媽媽手的喔!


※ 本文原載於中國時報/ 醫藥保健版
※ 原文轉載自: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個人網頁—健康上班族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