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生長問題-過重或過輕

由於許多人總認為寶寶養得白白胖胖越可愛,吃得越多就越好,所以門診時擔心「寶寶體重是否過輕」的父母總是比擔心「寶寶體重是否過重」的父母來得多。到底寶寶體重是過重或過輕呢?在什麼情況下須進一步檢查呢?相信是許多家有瘦兒或家有胖兒的父母所關心的問題。

每位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寶寶長得健康、長得肚。寶寶胃口好。體重又增加就高興半天,當看到自己的寶寶比別人的寶寶瘦小時又擔憂了半天;寶寶生病時,胃口變差,或腹瀉體重減輕一公斤則又心疼又難過。真是天下父母心!寶寶的每個成長階段,會翻身、會坐、會爬、會走路、會叫爸爸媽媽,都讓父母既興奮又高興,這就是為人父母者養兒育女,有苦有樂的共同經驗。由於許多人總認為寶寶養得白白胖胖越可愛,吃得越多就越好,所以門診時擔心「寶寶體重是否過輕」的父母總是比擔心「寶寶體重是否過重」的父母來得多。到底寶寶體重是過重或過輕呢?在什麼情況下須進一步檢查呢?相信是許多家有瘦兒或家有胖兒的父母所關心的問題。

一般而言,正常嬰兒出生時的體重為2.1~4.7公斤。平均為3.4公斤,出生後前三至四天因生理性脫水的關係,體重可減輕達百分之十。不過到了第8至9天體重慢慢恢復而與出生體重相近,然後開始增加,前半年體重增加速度較快,四個月時約為出生體重的2倍(6.8公斤),六個月後增加速度則稍緩,至一歲大時,約寫出生體重的3倍(10公斤),2歲半時約為出生時的4倍(12公斤)。5歲時約為出生時的6倍(18公斤)。十歲時約為出生時的10倍(30公斤)。至於身高,出生時的平均身高約50公分。前6個月增加得最快,每月約長2.5公分,然後速度慢慢減低。三個月大時身長比出生時增加20%,一歲時增加50%,2歲時增加75%,4歲時則為出生時的2倍。以上只是一般平均的參考值,事實上身高、體重均受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每個小孩成長發育的時間表也都不全相同。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營養的改善,現在小孩的平均體重、身高也都比二、三十年前來得好。

臨床上我們評估寶寶的生長發育一般包括體重、身高、頭圓、胸圍。更精細的測量尚包括臂圍、上臂皮層、後背皮層的發育及牙齒的發育等。臺灣目前所採用的評價標準稱為百分位生長曲線表(如附表)。這是以統計方法求得各年齡層的男女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的平均值反標準偏差所繪出的生長曲線。例如1歲的男嬰體重50百分位為10公斤(平均值),九十七百分位為12.5公斤,第三個百分位為8.2公斤,如果一個週歲男嬰體重為12.5公斤,表示他與100個同年齡層的男嬰相比是排在前3名。如果他的體重是8公斤。就表示他與100個同年齡層男嬰相比是倒數第3名了。但在臨床上,醫師所關心的不只是某個時間這個小孩體重足排在第幾百分位。更重要的是這小孩的生長曲線是否正常,也就是說他在6個月、一歲、兩歲……等每一階段的成長速度是否合乎表上曲線所示。例如我們在門診常會碰到低出生體重的嬰兒,或一些活動力強的幼兒體重是排在同年齡層的第三十百分位,但在第二次的遠記錄中他仍然是在第三十百分位,這表示他仍照自己的成長曲線正常地成長。但如果他的遠記錄是落在第二十或第十百分位,顯示有成長停頓的情況,就需要注意是否有什麼因素造成其生長遲緩了。另外有些父母也會擔心自己的小孩身材非常的矮小,是否生長激素缺乏等。一般而言若身高仍在同年齡層第3個百分位以上,則不需作任何實驗室的檢查,但須追,注意身高增長的速度。若低於第三個百分位,則須作初步的檢查再評估是否進一步測定腦下垂體機能。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無論體重、身高,都跟許多遺傳體質、環境因素有關,絕大多數的寶寶都在正常範圍內,只有少數是跟疾病或內分泌有關,需給專門的醫師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孩,體重稍輕點有什麼關係呢?反倒是過胖的小孩需要擔心將來易導致心臟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希望這篇文章能給關心寶寶成長發育的父母一個參考的方向。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