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在兒科門診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以外,是最常見的感染疾病,但在診斷及治療上卻比上述兩種疾病繁複許多。在大小孩得到泌尿道感染時,症狀與大人較相近,包括發燒、頻尿、排尿困難、下腹痛、背痛等。醫師及家長較能盡早發現及診斷。
泌尿道感染在兒科門診是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以外,最常見的感染疾病。但在診斷及治療上卻比上述兩種疾病繁複許多。在大小孩得到泌尿道感染時,症狀與大人較相近,包括發燒、頻尿、排尿困難、下腹痛、背痛等。醫師及家長較能盡早發現及診斷。但在幼兒,尤其是小於3個月以下的嬰兒,常以一些不典型的症狀來表現,例如:發燒、食慾不振、哭鬧不安等,如果家長及醫師警覺性不高,經驗不夠,寶寶病情就被延誤了。
而許多家長被告之寶寶可能是尿道炎,要進一步作尿液檢查時,第一個反應常是「這麼小怎麼會得尿道炎!」當再加以詳述其原委及可能的後遺症時,總覺得比起一般感冒、腸胃炎真是麻煩複雜多了。
所謂「泌尿道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輸尿管炎、腎盂炎、腎小球腎炎等。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約占80~90%,其他細菌包括各種腸道細菌,例如克雷白桿菌等等。一般而言,新生兒及嬰兒罹患此病者以女嬰居多,大小孩則以女童罹患率較高,因女童尿道較短,細菌易從尿道口入侵造成上行性感染。
尿道炎在新生兒身上常以高燒不退、食慾不振、黃疸、哭鬧不安、生長發育遲緩來表現,嬰兒時期則包括食慾不振、體重增加較慢、嘔吐、腹瀉或發燒。只有較大的小孩才會有像大人典型的症狀,包括頻尿、小便會熱痛、腰側疼痛、下腹痛或發燒。另外血尿也可見於細菌性尿道炎,而不是只發生在病毒性出血性膀胱炎。
當懷疑泌尿道感染時,應馬上做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約百分之六十五的病童會出現白血球增多現象,其餘百分之三十五尿液常規檢查仍是正常,故常規檢查正常並不代表絕對沒有尿道炎,還需靠尿液的細菌培養。此外取檢體的方式是否正確或是否先前已用過抗生素,都會影響尿液檢查的準確度,故需與醫護人員配合。一旦確定診斷結果後,醫生會開始用抗生素治療。一般兩三天內症狀會改善,治療時間至少7至10天。新生兒及嬰兒最好能住院治療,並做血液的細菌培養。
所有的男童及小於兩歲的女童第一次尿道炎或兩歲以上的女童兩次以上的尿道炎在治療完後須進一步做檢查,包括腎臟超音波、靜脈腎盂照影術及排尿膀胱照影術,以便查出是否有先天性結構異常或膀胱輸尿管逆流。嚴重的需外科手術治療。輕度的則需長期吃抗生素預防反覆的泌尿道感染,並定期追蹤檢查。直到逆流情形消失為止。
最後要再提醒家長的是,如果寶寶得過尿道炎,痊癒後仍需定期做尿液細菌培養。以免有些小孩因一再的感染沒被發現,造成腎臟損傷。甚至最後變成尿毒症(一般第一年每3個月一次 ,以後一年一次)。如果有先天性結構異常或膀胱輸尿管逆流,更需定期追蹤檢查腎臟超音波及腎臟X光攝影,因為這些病兒是尿道炎的高危險群,為了寶寶的健康,為人父母者千萬不可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