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音樂深度之旅~正確認識胎教音樂
更新 : 2018-09-20
在努力多年之後,月鶯終於確定懷孕了。喜愛音樂的先生,早就摩拳擦掌,打算一展自己的音樂長才。他擬就一份包羅萬象的音樂胎教計畫,盼望成就孩子為音樂天才。
胎兒在子宮聽到什麼
一般人都以為,子宮是個安寧、祥和的環境,事實上它卻是個十分吵雜、喧鬧的地方。因為子宮旁邊有許多內臟,其中特別會製造聲音的器官包括心臟、肺臟及胃腸。心臟的搏動如樂師在打鼓、肺臟像打氣的風箱、胃腸如同漩渦式洗衣機般地運作。這些聲音累加起來,子宮內的音壓平均約有85~95分貝,對成人來說,活像摩托車發動引擎聲那般驚人。但是胎兒因為外耳道內積有乳狀物質(即胎兒皮脂),對耳膜形成保護作用,故胎兒能接受這樣的聲響。
此外,孕婦說話時,聲音往內傳至肺臟的力量,與傳向體外的音量一樣強大。幸好,這些聲音從子宮內聽起來,已轉化成低音。又因為母親說話的聲音,還混雜著其它噪音,胎兒聽到的與實際的母親聲音不太一樣,因此不要期待胎兒聽出話語中個別的語詞。然而,母親說話的某些特質,如形式與節奏,仍會給腹中胎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孩子出生之後,母親聲音的特質依然保有原貌,因而孩子能辨識出母親的聲音。
認識胎教音樂
音樂具有非語言的溝通功效,從潛意識的層面影響著人的情緒。當音波傳入耳朵,內耳的毛細胞將音波的機械能,轉換為神經衝動的電能,再傳至大腦的聽覺中樞,進而影響大腦的邊緣系統和下視丘。而大腦的邊緣系統與內臟活動,和情緒反應有密切的聯繫。音樂藉音調、旋律、節奏、力度等,淋漓盡致地將情感表現出來,也讓聆聽者產生情感的共鳴,發揮調節情緒的作用。
研究也證實,腦部處於放鬆狀態時,出現α波;處於緊張狀態時,腦部則出現β波。緊張、焦躁時,適當的運用音樂,可增加α波,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
胎教音樂的分類
1.供孕婦聆賞的音樂
利用音樂引導信徒產生積極、平和的情緒,在宗教界已有悠久的歷史。 孕婦在整個懷孕的過程,無論從身體或是心理層面,都面對重重負擔, 非常需要音樂的幫助,以保持良好的心情。
2.供胎兒聆賞的音樂
由於在胎兒期,神經纖維尚未完全髓鞘化,神經的興奮反應,容易擴散 到神經經過的鄰近區域,故在大腦皮質引起較大的興奮區,造成的損害 也就更大。胎兒28週大時,能感受聲音的衝擊力,如外界聲音太過喧 鬧、刺激,他的心跳會加速,胎動會增強。如果孕婦參加狂野的重金屬 搖滾音樂會,震耳欲聾的音效會驚嚇到腹中胎兒。同時,噪音促使母體 加速分泌腎上腺皮質素,進而形成胎兒的壓力。
正確運用胎教音樂
* 胎兒五個月以前:提供孕婦聆賞的胎教音樂最好選擇輕柔、舒緩的音樂,甚至包括蟲鳴、鳥叫、海浪、松濤、潺潺流水等自然界的樂音。這些聲音給人美好且豐富的聯想,將人帶入美麗、開闊的大自然,有助產生愉快、舒暢、祥和的心境,再通過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將訊息傳送到胎兒體內。換言之,給孕婦聽的音樂,不宜選擇重金屬搖滾、迪斯可等太過刺激、瘋狂的音樂,或太過悲悽的樂曲,對孕婦形成額外的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流產。
四個月大起,胎兒日日夜夜聽著母親體內心跳、血流、呼吸等聲音,出生後仍能記得這些曾經陪伴他在子宮內成長的聲音,具安撫效應。
* 五個月以上的胎兒:選擇協調的、節奏變化不大、頻率範圍小、力度不太強的樂曲,可以是活潑、輕快的,或是優美、抒情的例如:兒歌(輕快的「小毛驢」、「小蜜蜂」;優美的「魚兒水中游」「茉莉花」)、民歌(輕快的「抓泥鰍」「看我聽我」;優美的「蘭花草」「風中的承諾」)、古典音樂(輕快的「小狗華爾滋」「四季」「德洛伊美娜」「愉快的樂章」;優美的「給愛麗絲」「搖籃曲」「小夜曲」)等都合適。忌諱讓孩子聽變化複雜或狂野的音樂。
* 六個月以上的胎兒:母親自己唱歌給胎兒聽的效果最好,此時歌聲與呼吸、心跳、胸腔和腹部的運動是協調一致的,胎兒感受立體環繞的音效,印象深刻。而且通過母親身體的振動,更直接地刺激胎兒的聽覺與身體知覺(觸覺與運動覺)。同時,唱歌對母親本身的身心健康,也有極大的助益,如:心情舒暢分泌更多良性荷爾蒙、肺活量增加促進氧氣的攝入。
* 七個月以上的胎兒:父母可以對尚未出世的孩子說話,也可以朗讀詩歌給他聽。母親到公園、植物園、博物館、美術館等處遊覽時,描述所看的美好事物,說給胎兒聽,或是夫妻間自然的對話,或是以對小哥哥、小姊姊解說的方式進行,都不錯。通常胎兒喜歡父親低沉、寬厚、粗獷的聲音,每天父親對著母親腹部下方(胎兒耳朵的位置)說話,叫喚胎兒的名字至少四次。忌諱讓胎兒經常聽到吼叫、爭吵等噪音。
* 八個月以上的胎兒:選數首曲子,反覆播放給他聆賞,有助於記憶這些曲子。
* 九個半月的胎兒:播放不同形式的音樂,讓他聆賞,啟發他對音感的辨識敏銳力。
當孩子睡覺時,能提供寧靜、安祥的環境;當孩子清醒時,提供輕鬆活潑,或優美抒情的音樂,可幫助孩子建立富感性、情緒穩定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