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站」起來時——1~3歲粗動作發展歷程

寶寶的「粗動作」發展有個別差異,父母要因勢利導,而不要有預設立場,或要求過高,甚至揠苗助長的過分期待,依自己孩子的發展狀況來做引導,是較正確的做法。

文/張明道 小兒科醫師

臥坐爬站走,有順序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每個「第一次」總是讓父母期待又興奮。例如:寶寶三、四個月大時會翻身,七個月左右會坐,八個月左右會爬,九個月左右會站立,十個月左右會叫爸爸媽媽,一歲左右會走路。當父母看到寶寶這些成長階段的第一次,心中那種興奮、快慰的感覺是筆墨難以形容的。這時,早把養兒育女的辛勞拋諸腦後,而這也是寶寶對養育他的父母最好的撫慰。

一般小兒科醫師對幼兒發展所採用的評估標準稱為「幼兒發展測驗記錄表」。它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及適應能力」、「語言」、「身邊處理及社會性」等四大項目。

以粗動作發展而言,寶寶由平臥、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走路、跑步、跳躍,都有一定的發展順序和時間,當其神經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發育到一定的成熟度後,自然而然就能夠站、走、跳。

動作發展時間各有差異
在滿週歲後,學走路無疑是寶寶最重要的課題,但發展的時間會因個人差異(例如成熟度、營養、疾病等)、家庭環境的差別,及父母的經常啟發和誘導與否而有不同。

一般而言,1~3歲幼兒「粗動作」的發展是:
年齡 粗動作能力
8~12個月 扶著家具移步。
9~13個月 能自己站一會兒。
10~14個月 自己站得很穩,且彎腰後能平穩地回復站立姿勢。
11~14個月 走得很穩。
12~21個月 能倒退走。
14~22個月 會上樓梯。
15~24個月 會向前踢球。
21個月~3歲 能雙腳跳、踏動三輪車。

以上所列粗動作的發展進程,並非一絕對的時間表,在正常的幼兒族群中,每種動作的發展仍有相當的時間差異。所以,如果幼兒比同年齡的小孩發展稍慢些,父母不必太過擔心;但如果延遲超過3~6個月以上,就應當求教於醫師或專家,讓小孩接受必要的檢查及評估較為妥當

看到自己的寶貝順利成長是父母最大的快慰。但父母也應瞭解,幼兒成長有個別的差異因素存在,要因勢利導,而不要有預設立場或要求過高,甚至揠苗助長的情形。例如:4、5個月就讓寶寶坐學步車,9個月就要勉強孩子學走路,這樣不僅徒勞無功,甚至可能造成後遺症。

練習之外,還要鼓勵
一般幼兒會站後,沒多久自然會表現出想走路的現象(通常約一歲前後),此時除了幼兒本身強烈的練習動機外,父母也應盡量鼓勵他練習,例如:多牽著他走,或利用遊戲的方式引導他學步,經常練習可使肌肉強壯、動作熟練。走穩後,才學跑步或上下樓梯等。

陪孩子練習的同時,還要注意幼兒的安全問題。例如:剛學會走路的幼兒,步履不穩,容易摔倒;剛開始學上下樓梯、爬桌椅時,父母應隨時在一旁照顧,防止摔下。另外,孩子此時對周遭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可能會到他們想去的地方,用手探索各樣東西,所以,危險的物品、電器,包括小動物(狗等),都要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否則必須隨時有人陪伴在他身邊,以免發生意外。

大多數幸運的父母會覺得:寶寶會站,會走,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好像水到渠成,不曾花什麼心思去特別訓練他。但有些父母,著實為寶寶的成長發育樣樣比人慢而傷透了腦筋,這些父母需花更多時間和精神來引導寶寶多多練習,或求助醫師、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與輔導。相信只要看到寶寶穩健地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時,一切辛勞就置之腦後了。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