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久以來的文化桎梏下,男性代代相傳的情緒發洩方式真是寥寥可數,不是壓抑就是只感到憤怒。有的從小被父母情緒或身體的虐待,對自我的價值有了扭曲的概念,活得無力、無助,似乎只有在自我傷害之時才感到自己是可以掌握的。
最近鬧起軒然大波的立院暴力事件已經在媒體與社會上引起許多譴責,一個共同的聲音是:他不應該打人;而就另一方面一顆原本閃亮的明星因功課壓力而墜落了,又是一個自殺潮下的波浪。身為一個心理工作人員,我看到另一層面的問題在這兩個事件之間擺盪:
傷害他人或自己。
而這兩個事件之間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同為男性,男性的情緒管理就在最近這些接二連三的事件引起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不僅在中國人的社會,在任何地方似乎對男性的情緒管理都一直是個迷思:生氣是男性的情緒、男兒有淚不輕彈、勇者無懼,種種的標籤限制住男性的情緒。不能悲傷、不能害怕,因為這些都是軟弱的象徵,似乎只剩下生氣是被允許的,但是更多的男性連憤怒也必須被壓抑,因為憤怒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種破壞性的情緒。於是乎男性的情緒沒有出口,就心理衛生的角度而言真是「太不衛生了」!
在長久以來的文化桎梏下,男性代代相傳的情緒發洩方式真是寥寥可數,不是壓抑就是只感到憤怒。筆者在長期的心理工作生涯中工作過的幾位男性案主都有相似的情形。他們活得辛苦,有的從小被父母情緒或身體的虐待,對自我的價值有了扭曲的概念,活得無力、無助,似乎只有在自我傷害之時才感到自己是可以掌握的,各種方式的自我傷害像是酗酒、使用違禁藥品、甚或自殺。因為他們心中的苦悶無處可洩,因為他們唯一需要保住的面子讓他們不能洩露心底的秘密,否則他們自尊的最後界線都要瓦解了。
另外一種辛苦是男性週遭的人,也就是男性憤怒模式下的犧牲者--女人或小孩。這些男性對待他們的情緒又是另一種極端:放縱他們的憤怒。然而這種放縱是一種自我防衛機轉。
防衛機轉是一種心理工具,可以用來避免處理讓人感到痛苦的想法或感覺。這種方式是一種自我保護用來避免罪惡感、自責之類的情緒。因此,使用這種方法的人還有幾項配套措施,他們會將他們的暴行合理化:「我也是會生氣的人」、理性化:「我知道我不應該打人,但是他也應該檢討」、否認真相:「是他先潑我水的」「我太生氣了,根本忘了我做了些甚麼」「我沒有用力」、利用宗教逃避責任:「我願意像耶穌一樣犧牲接受您們的責備」、正當化:「我就是沒辦法控制」或者乾脆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他在討打」。防衛面具可以說是控制憤怒的絆腳石,但是所謂天助自助者,只要我們願意脫掉防衛面具我們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憤怒,做情緒的主人。
資料來源:
心靈園地精神醫學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