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月大的娃娃最近好像特別愛鬧情緒,餓了哭,吃飽了也哭,但媽媽一抱就不哭了。爸爸說,都是媽媽經常抱娃娃,把他寵壞了。是這樣嗎?一歲內的寶寶,不會說,只會哭,爸爸媽媽該如何與他互動呢?
為寶寶「把關」
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受到媽媽肚皮、羊水的保護,溫暖而舒適。離開媽媽的肚子,來到這個世界後,寶寶一方面要適應環境中溫度、聲、光等的變化,以取得內在的和諧;另一方面,他的感官又無法自主的不停地接收外來的刺激,有時超過他的負荷,他會不舒服而哭鬧。
所以,照顧三個月內的寶寶,除了為他安排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滿足他的生理需求之外,還要仔細觀察寶寶,在他醒時,與他愉悅的、輕柔的互動;但是,若發現給寶寶的刺激過度了,就要即刻打住。
也就是說,照顧者在此時要做的是:在必要時協助寶寶回復平衡狀態。
「談戀愛」式的互動
隨著時間過去,寶寶逐漸顯現出對最常照顧他的人的偏好。這時照顧者要做的,是與寶寶經常有目光接觸,向寶寶表達愛意,逗弄他;當寶寶有所回應時,展現你對他的興趣、需要與溫暖,「引誘」寶寶「墜入」你的追求中。
漸漸地,照顧者與寶寶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照顧者要做的,是全心全意的調整自己的舞步配合他,對他「有求必應」。比如:他笑,結果也得到一個笑做回應;他哭,也能得到他需要的照顧。如此,他便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對外在環境產生影響,而對自己產生信心。
「延宕滿足」──請寶寶稍等一下!
但是,七、八個月以後,在對自己、環境已有信心的基礎上,寶寶漸漸可以發展出「延宕滿足」的能力。
也就是說,當他以哭來表示需要媽媽抱時,媽媽可以先以聲音安撫寶寶,如:「我先把姊姊的衣服穿好,等一下就抱你了喔!」讓寶寶開始學習「等待」。
但約在此時,寶寶會開始怕生,顯現對與照顧者分離的焦慮。所以,環境若有大變動或更換照顧者,會造成寶寶適應上較大的困難。
另外,寶寶醒著的時間漸漸多了,他的情緒也比較多樣化,有愉悅、有興奮、有愛、有安全、會好奇、會抗議、會發脾氣、會依賴、會索求、會固執,照顧者的情緒有時難免跟著孩子起伏:較欣喜孩子正面的情緒表現,厭惡其負面的情緒,所以,常會要孩子「不要哭」、「不要叫」,或無法接受孩子拿著東西敲,發出大聲響...。
然而,寶寶正是從每日的互動中,從照顧者眼中,看到自己的價值。當照顧者覺得他是可喜可愛的,他便對自己形成相同的看法;照顧者若覺得他是可惡可厭的,他也如此看待自己。
所以,照顧者需調整自己的舞步配合寶寶,勿強求孩子配合,例如餵寶寶吃固體食物時,寶寶不吃,也許是他不餓,或者是他不喜歡這食物的味道或質感,照顧者不用因為自己花了好長時間準備,或覺得浪費,甚至是以「不可養成偏食習慣」等理由,而堅持他非吃或非吃完不可。
與人建立關係的關鍵期
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跟「人」有了接觸,而透過肚皮、羊水,寶寶也能聽見外界的聲音、感覺到對他的撫摸。而出生後,由於寶寶缺乏獨力生活的能力,必須仰賴大人的照顧,因此,與一歲內寶寶的互動,應以能幫助寶寶與人建立安全、溫暖的依附關係為第一要務。
研究依附關係的學者還發現,當寶寶與人建立依附關係時,大腦裡神經原的末稍便會彼此互相連結呢。
再從人類學習的角度來看,寶寶只有在與人建立起信任、依附關係後,才能信心十足地到處移動、探索與學習。如此看來,與一歲內寶寶的互動,很有趣,學問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