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壞了~談幼兒的情緒管理

  三到六歲的年齡,是孩子第一次追求獨立的反抗期,這個階段的特徵是表現強烈反抗性。通常,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卻很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由於語言的使用尚未成熟,無法適當地表達,便常常出現發脾氣、罵人、打人...等行為,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一向乖順的小傑,突然變成火爆小子,動不動就尖叫哭鬧、亂發脾氣,大人要他往東他偏往西,「討厭」、「不要」、「揍你」成了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一切看在爸媽眼裡,真是焦慮又生氣,不禁懷疑:「我的小寶貝中了什麼邪?」事出必有因,這一切也許只是成長的「自然現象」之一。

適時釋放情緒
  如同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孩子的生存和茁壯,也需要成人的照顧、關懷與讚賞,尤其是父母的愛;孩子藉由與照顧者的互動,同時學習了社會規範與人際互動的模式。然而,一個特別與追求父母讚賞的孩子,可能表現得特別乖巧,因為討好父母歡心、得到讚賞和肯定,能讓自己的生存基石更穩固、生命更有價值。

  當乖巧的孩子汲汲爭取父母的愛時,他也同時隱藏了內心的部份真實想法與感受,壓抑情緒的呈現。孩子不僅經常顯得悶悶不樂,一旦累積的情緒沒有適當宣洩,而達到情緒水庫的臨界點時,情緒便如洪水般爆發出來,威力之大,往往傷人又傷己。

  然而,乖巧的孩子不習慣面對衝突,也不太會處理衝突,如果發生失控的場面,可能也會嚇到自己。因此,為了委曲求全或息事寧人,他可能努力重新壓抑自己,直到下一次情緒的爆發,以致情況日趨複雜與嚴重。

父母備忘錄
  1. 是否自己也常期望和要求孩子,要乖巧、不與人衝突、甚至是忍耐。
  2. 孩子選擇當一個好(壞)孩子,是因為他想喚回父母的關心與注意,所以讓自己和孩子有獨處的時間,有助於增進親子間的親暱感,同時也是愛的再保證。
  3. 最近是否有些家庭變動(如:弟妹的出生、搬家、轉學、調職、親人住院、過世...等),無論是任何形式,或程度不一的家庭變動,都會對孩子的照料和關懷有所影響,情緒也會較不穩定。
  4. 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分開處理,因為孩子可以學習控制行為,卻不容易控制情緒。情緒是一種自發的感受,也是對環境刺激的自然反應,不應太拘泥某些固定的規則或限制,除了告訴孩子行為適不適當,必要時也要有合理的限制(如:不打人、不摔東西)。另外,讓孩子有自由表達感受的機會,將隱藏的情感釋放之後,愛和理性才會顯露出來。
  5. 隨時自我檢視和反省,孩子的乖巧是否在緩和或試圖改變家裡的某些衝突(尤其是父母的不和)。當孩子介入父母的糾紛而形成一種愛恨糾結的三角關係,為了和父母中的一方維持關係,他也必須再次隱藏和壓抑內心的感受,一旦壓抑過久,情緒還是會隨時爆發的。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