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嬰幼兒的記憶力發展

嬰兒就有記憶
究竟小孩子從多大時就有記憶呢?科學家發展出一種研究方法,藉由嬰兒喜歡凝視一些新奇、沒見過的物件的本性,用以檢驗嬰幼兒是否有記憶。假如嬰兒凝視先前出現過的物件比新物件的時間短,就表示他對這個曾出現的物件是有記憶的。
學者們利用這種指標觀察到,出生才1天大的嬰兒就會對出現過的物件有記憶反應了;甚至出生才12小時的嬰兒,對媽媽的聲音也已經有記憶反應;而主動的回憶在發展上則稍晚一點,差不多6、7個月大時會展現出來。既然這麼多研究都已證實嬰兒時期就能產生鮮明的記憶,那為什麼年紀稍長時,卻又很難再次回憶起3、4歲以前經驗過事物呢?

早期記憶忘得快
對這種普遍經驗到的「嬰兒期失憶」現象,有一種很直接的解釋是,早期記憶會被遺忘得很快,這種說法在動物研究上似乎也獲得支持。學者史密斯和史佩兒比較不同年齡的老鼠在制約學習上的表現發現,比較大的老鼠能夠記得哪些實驗的情況會有被電擊的可能性,而學習到及時躲避;較幼小的老鼠雖然一開始也能學習到聯結,但很快地就忘記了。
另一種解釋法強調,大腦存在不同的記憶系統,而且這些系統在發展上的成熟期不同。例如,心理學家巴契娃利爾和密希金比較不同年齡的猴子在兩種記憶作業上的表現。他們發現小猴子要在12個月大才能學好記憶的再認作業,這種作業需要小猴子指出跟先前看過刺激不一樣的新物件。相反地,3、4個月大的小猴子已經可以學會視覺區辨的習慣化作業了,這種作業是每天給小猴子看20個配對物件,每天所呈現的每對物件中,總是固定一個物件會帶給小猴子食物的酬賞,雖然這些物件出現的順序會不同,但是只要每次小猴子把那個固定物件放進去就有食物可以吃了。
再認記憶作業是一種外顯記憶(我們平常能察覺的記憶),需要有意識的回憶與辨認從前所學,這種作業動用到的腦神經系統是在含海馬回的邊緣顳葉系統,而這部分系統在出生後的第一年或第二年,功能都還沒有發展完全。反之,習慣化的記憶作業是內隱記憶(我們本身不能察覺的記憶),這部分記憶可能儲存在海馬回之外的腦皮質區域,而這些區域成熟得比較早。

學前幼兒具內隱記憶能力
學者格林邦與葛拉夫發現,3~5歲的學齡前幼兒已展現內隱記憶的能力。他們比較兩種情況,事先與沒有事先給孩子看某個地方可能會接觸到的熟悉物的圖片,如在動物園裏有孔雀、犀牛等。之後要這些小孩說故事描述到某個地方通常會看到什麼情景。
事先看過圖片的小孩比起沒有見過這些圖片的小孩,容易把看過的圖片放入故事描述中,而且通常都聲稱已經不記得先前看過什麼圖片。心理學家達肯認為,這種內隱記憶對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扮演很關鍵的角色。根據這些學者的發現,我相信孩子即使不記得去過什麼地方旅遊,那段經驗仍可影響他們的一言一行,甚至長大後,如果有機會舊地重遊,一定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同年齡的記憶策略
除了隨著年齡的成長在記憶系統上可能有所不同(更換新系統或將舊有系統加以擴張),研究者認為在記憶策略的使用方面也會有質與量上的變化。
★ 記憶策略使用量依年齡提高
平均10%的5歲兒童,60%的6歲兒童,以及高達85%的10歲兒童會採用複誦策略來加強記憶。
★ 記憶策略的品質依年齡豐富
ψ複誦:5~8歲幼兒會在每次學完一個項目後就立即複誦,但不會複誦前一個項目也不會將這個項目再累計到下一個項目複誦;而比較大的兒童就會累計前面已複誦過的項目進行重覆複誦。
ψ分類回憶
不同年齡孩子對學習材料的組織能力也有不同。如果刻意將一堆從幾個類別(如水果、動物、日用品)中選取出來的字隨機混合(如,鳳梨、牙刷、蘋果、老虎、梳子...等),再一一呈現給孩子看,之後要他們回憶時發現:
‧ 只有較大年齡的兒童(約7歲以上)才展現出分類回憶的現象:會先將同一類別的字回憶完後,再回憶另一個類別的字,如鳳梨、蘋果、...老虎、猴子、...梳子、牙刷、...等。
‧ 比較小的孩子就不會分門別類的回憶:這些年幼兒童並不是本身不具備分類能力,而是缺乏主動組織學習的材料。如果改在學習的階段就主動要求幼童對每個隨機字都做歸類的步驟,那麼事後回憶時,他們也會產生分類的回憶方式。
ψ組織方法
不同年齡幼兒組織世界的方法和大人有所不同。
‧ 4歲大的兒童會以顏色為分類的標準。
‧ 5歲大的兒童會根據形狀歸類。
‧ 9歲大的兒童及成人就會直接針對項目的內容分類。
‧ 也有些孩子傾向使用功能來歸類,如認為蛋糕和刀子是同一類;而比較大的孩子則用概念來歸類,如將蛋糕和紅蘿蔔視為同類。
ψ記憶受自身知識系統影響
心理學家契和可斯基研究一名對恐龍十分著迷的4歲半小孩。他先和小孩玩認識熟悉與不熟悉的恐龍遊戲。一年後,發現這個孩子對熟悉的恐龍回憶得比較多。契和可斯基發現所謂熟悉的恐龍彼此之間在特徵上有較高的聯結,可見小孩對這些熟悉的恐龍產生較持久的記憶,是因為他們比較有整合的知識做基礎。
隨著神經系統發展成熟期的不同,幼童展現的記憶種類也有差異,學習策略上不只是量不同,本質也不同。幼兒的遺忘速率很快,但不容忽視的是,他們在組織這個世界的角度與成年人有極大的差別。了解學齡前幼兒特有的記憶本質後,我們是要順著他們的記憶特質自然地發展呢?或是我們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在他們特有的記憶世界裏創造出更有意識的與更恆久的「成人式」記憶呢?

【BOX】
名詞解釋
★ 再認作業:受試者必須對目標項目進行判斷,看看是不是曾經閱讀過那個項目。
★ 習慣化作業:每次都是看相同的物件。
★ 內隱記憶:受試者不用主動回憶之前讀過什麼項目, 而是透過其他看似無關, 但卻有關聯的作業表現,來測量是否對該項目有記憶。例如,先讓受試者看一系列字詞,事後不是要受試者回憶這些字,而是要他做填字作業,請他將第一個想到的字填進去。如果他會把先前讀過的字很無意識地填進去,就可以判斷他確實已對先前看過的項目有記憶了,即使他否認自己曾見過這個字。
★ 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相反,要受試者看一系列字詞,事後要受試者主動回憶或再認這些字。

【BOX】
噪音影響孩子的記憶力
文/江秀雪 本刊海外特約撰稿
以往的研究證明:長期暴露在高於65分貝的環境下,會影響認知能力。最近由美國康乃爾大學及德國環境焦慮心理學家研究的報告指出:高分貝的環境,也會對長期記憶、聽演講時的理解力,以及閱讀能力,產生不良的影響。
這項研究以325名,8~12歲住在即將關閉的機場附近,以及住在新建機場附近的德國學童為主。觀察在舊機場關閉前半年,和新機場開放後第一年及第二年,兩邊孩子在閱讀、記憶、注意力,以及對演講的理解力方面,有何不同的轉變,這是第一個對外在環境音量改變做的長期追蹤調查。當時舊機場的噪音分貝高達68,一旦關閉,噪音指數即降到62分貝,而且部分孩子的學習能力居然因此而好轉。
基本上,除了機場的高分貝噪音以外,太大聲的音樂也會影響學習效果,甚至血壓也會因此增高,焦慮程度也將因此上升。反覆暴露在高於85分貝的環境下,更會造成聽力損害。
因此,如果住在機場附近而又實在無法搬家,良好的隔音設備是非常必要的;至於其他娛樂音效的控制,就是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了。
參考資料 www.parentcenter.com



1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