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爸媽不得不說謊時  ~善意謊言溝通5技巧

「生病了就要吃藥,身體才會好;張開嘴巴才是乖寶寶,這個藥藥不會苦唷!」「不要哭囉,媽媽去市場買菜、一下下就來接你,在學校等媽媽喔,一下下喔……」你也會這樣對孩子「說謊」嗎?

「生病了就要吃藥,身體才會好;張開嘴巴才是乖寶寶,這個藥藥不會苦唷!」「不要哭囉,媽媽去市場買菜、一下下就來接你,在學校等媽媽喔,一下下喔……」你也會這樣對孩子「說謊」嗎?

這些對話,大部分都是當大人面對所謂「有狀況」的孩子時所說的;也是一般人的印象──幼保工作者似乎天天都在「哄小孩」而已。

事實上,所謂孩子的狀況、哄小孩的善意謊言,都不是像字面上那麼單純,因為狀況所產生的互動,對於幼兒的認知、情緒、解決問題能力、甚至是創造力,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說善意的謊言是「哄小孩」的伎倆,那麼這個伎倆,學問還真不少。


一知半解 以經驗延伸認知
當大人說出善意的謊言時,通常是孩子哭鬧、不講理、耍脾氣時;而幼兒會發生這些狀況,大多是因為當下的情境讓幼兒無法理解或不能接受,他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或是不願意。

依據皮亞傑的理論,學齡前幼兒的認知發展是處於「感覺動作期」和「前運思期」,此時的幼兒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地與身邊的人事物互動著,在感官實際經驗的過程中,非常具體地學習世界上的事物。他們無法理解「苦苦的藥會對身體好」,更無法相信吃下難以下嚥的藥、身體就會好,孩子從感官經驗得知──藥是苦的、是不好吃的、我不喜歡;反之,糖是甜的、是好吃的、我喜歡,所以邏輯就是──難吃就是不好、不喜歡就是不要,這種直接的聯想是正常的,也是發展至高層次認知之前必經的過程。


秀才遇到兵 有理講不清
幼兒遇到不好的經驗時,會排斥、抗拒,開始產生負向情緒與行為,如:哭鬧、動手、生氣、咬人等。從幼兒社會發展而言,2~6歲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適當地表示自己的情緒,因為在語言、認知發展上的限制,造成在理解與表達上有了困難,若此時成人又無法「說孩子懂的話」,而是想跟孩子「講道理」,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情況至此,一般的家長,就會開始拿出「醫生伯伯會打針」、「警察叔叔會抓不聽話的小孩」、「大野狼」等,恐嚇失控的孩子,希望趕快結束這場鬧劇。
但是,這樣的方式只是治標不治本;也有家長擔心,說「善意的謊言」,真的好嗎?會不會讓孩子學著說謊?只能騙一次、下一次就不靈了?


善意謊言溝通5技巧
善意的謊言並不是完全不好,而是要視當下的情境、有彈性地運用創意的技巧,與孩子互動。

●同理幼兒 穩定自己情緒
很多幼兒不願意做的事,爸媽也不願意做,如:吃青菜、看醫生、等待……,當我們願意設身處地、站在幼兒的立場思考時,就會先整理自己的情緒,觀察幼兒的反應、傾聽幼兒的聲音、思考適當的解決方式。同理幼兒,除了可幫助我們更瞭解幼兒,更重要的是,穩定成人因幼兒反應而產生的情緒。

●謊言合理 解決問題
在冷靜之後,成人才至於在情急之下,說出不可收拾的話,例如:「再不吃藥,就去醫院打針好了(對醫院造成負面認知)」;「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無法發展信任與依附關係)」;這些話語對幼兒的傷害,遠超過成人的想像。

餵幼兒吃藥真的不容易,建議爸媽先詢問醫生可否添加無傷藥效的食品、降低藥的苦味,以協助幼兒順利服用,才是餵藥的重點。而為了減輕初次上學的幼兒面對無盡等待的焦慮,爸媽可說「一下下就來接」,但盡量早點接回幼兒,再慢慢延長時間,讓幼兒學習等待。

●創意想像 讓孩子放輕鬆
加入情境的想像,可以增加解決問題的趣味性,例如在餵藥的時候,可以跟寶貝說:「勇敢的大白鯊在哪裡啊?一點點苦苦的藥藥,大白鯊都不怕喔!大嘴巴呢?」藉由想像與創意,除了幫助幼兒放鬆心情、培養幽默感之外,更能夠減少幼兒的負向記憶。

●加油鼓勵 增強孩子信心
在處理的過程中,別忘記時時鼓勵孩子,像是:「加油,快好了、你很勇敢喔、很有進步喔、動作越來越快了」,或給予擁抱、親親,讓幼兒在當下得到適當的讚賞,將會增強孩子的自信。

●事後討論 建立正確價值觀
以餵藥的例子來說,當幼兒痊癒之後,可以跟孩子討論:上次生病的時候,發生何事?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以不要吃藥?在討論的過程中,會讓幼兒學到表達、反省與正確的價值觀。

※本文選自《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