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貝,今天晚上,你幫媽媽搥背抓肩膀,你的手力剛剛好,真是舒服。——翰媽
媽咪,我好喜歡你抱我。可是我已經長大了,不敢跟你說抱抱。剛剛你抱我的時候,我好愛你喔!——翰翰(中班)
這是有一回親子按摩活動中,翰媽與翰翰的對話。
或許你以為,大一點的幼兒已經不需要爸媽的擁抱拍撫,其實不然。
不論年紀多大,人都喜歡被溫暖擁抱、被溫柔接觸的感覺,尤其是自己親近或是重視的人。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即使不同社會環境下的人,對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personal space)會有不同的需求,但基本上人與人相處時,如果加入身體上適當的碰觸,很容易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一點,信任感也會上升一些,因肢體語言習慣差異所造成的誤解也會減少。
抱抱代表全心的接納
對於正在拓展生活經驗的幼兒來說,身邊大人的擁抱,扮演著重要安定劑角色。
當你雙臂敞開、面帶笑容地面對孩子時,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接納的表示。人的上半身與雙手張開所圍成的空間如果愈大,表示彼此可以接觸的面積愈大,也就是對方被接納的感覺愈強。
許多大型絨毛娃娃設計成擁抱的姿勢,所造成胸前廣大的空間,給人一種「來吧,來坐坐吧!」的感覺。因此,一個大大的擁抱、一個有默契的拍觸,都可讓孩子感覺到爸媽的愛;當孩子心情不好、遭受挫折時,更可以安撫他的情緒。
展開人際的親密體驗
尤其,當孩子開始幼兒園生活時,他所遭遇到的不再只是爸媽或是親近的家人,還將密切接觸其他的照顧者,例如幼兒園老師,並且逐漸展開人際生活。
剛開始踏出個人世界的幼兒,親近大人的親密接觸,除了可以滿足對他信任與愛的需求,他還必須透過充分的肢體經驗,認識自己的體能極限、學習適切的肢體語言,例如:自己的手臂究竟有多大的力氣、什麼樣的力量是適當的、撫摸和拍肩有什麼不同;哪一個身體部位比較敏感、哪一種狀況下可以給別人大大的擁抱,什麼時候不適合…。這樣的學習,不是語言就可以說清楚,而是需要日積月累「親身」體驗。
親密接觸要在平日下工夫
如果只有當孩子哭鬧時才擁抱,是不夠也不自然的,有些孩子會一時不敢接受而感到更加彆扭或是排拒,有些孩子誤將這樣的身體親密碰觸當作鬧脾氣後的獎勵回饋,反而容易加強負面行為。
想要透過身體的接觸來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互動,必須在平日生活中,經常自然地抱抱孩子,摸摸他的頭、臉,拍拍他的背,來傳達重要的訊息。藉由肢體接觸表達情意,剛開始可以用語言和表情加以解釋這些動作的意涵,例如,急促地輕拍手背表示禁止、沉沉地輕按肩頭表示肯定、輕推背脊表示鼓勵,溫柔撫摸額頭或面頰表示「你真可愛」…。慢慢地,這些互動會形成彼此之間溝通的默契,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也能學會適當運用自己的身體,對你或其他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