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應對篇

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根據六月二十四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佈的最新統計,今年至今腸病毒重症總共達245例。為了增強爸媽的防疫常識,以下將針對腸病毒的應對方法作說明,希望大家都能及早預防,有效保護孩子遠離腸病毒的侵害!



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根據六月二十四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佈的最新統計,今年至今腸病毒重症總共達245例。為了增強爸媽的防疫常識,以下將針對腸病毒的應對方法作說明,希望大家都能及早預防,有效保護孩子遠離腸病毒的侵害!

注意!做好照顧、觀察症狀、預防重症
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本身沒有症狀,仍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

10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歲內的嬰幼兒,是腸病毒的最可能侵犯的族群(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它會經由接觸、飛沫感染,或吃進含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傳染給其他幼兒。

感染腸病毒通常一天內就會侵犯鄰近的淋巴結,大約在第3天時,病毒進入血液造成病毒血症,並且侵犯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等,臨床症狀也在此時出現。身體產生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第7天出現,此時病毒血症慢慢消失,若無併發症則患者會在7~10天慢慢復原。

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當然也不需要送醫住院治療;即使產生如手口足症、皰疹性咽峽炎的典型症狀,也只須要給予症狀治療即可。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做好照顧、注意症狀、小心觀察,預防重症最為重要,因為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癒的機會也就大幅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不論大人或小孩)本身沒有症狀,卻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這是腸病毒無法根除的原因之一。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宿主的喉嚨與糞便都會有病毒存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兩週後,病毒在咽喉的數量會大量減少,經由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大為降低,不過病毒仍經由糞便排出,可以持續6~8週之久。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幼兒園或在人群密集處都有很高的傳染率,尤其腸病毒病例常有地區性集中的現象,所以居住與上學環境的安排不當,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應對!症狀特性不同,爸媽小心處理

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若孩子出現手口足病症狀,一定要多喝水多休息。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現象;劇烈運動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所以一定要多休息。

臨床研究已經知道,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而不同的腸病毒也可以引起相同症狀。雖然手口足症及皰疹性咽峽炎都是由腸病毒引起,但各種病毒個性仍可有不同表現,例如:71型症狀範圍多集中在屁股、下肢的手掌腳掌,軀幹較沒有症狀,80%以上都會發高燒到39至41度;重症則會產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小兒麻痺等併發症。

若孩子有手口足病症狀,要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孩子會因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現象;而嬰兒也可能因脫水嚴重而造成休克。但所謂「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劇烈運動。老人家總認為感冒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動物實驗證明,感染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

拒絕腸病毒擴大傳染5 Tips
◎ 一歲以內持續的哺餵母奶,就是加強免疫力的最好方式。
◎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並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 勤洗手,並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
◎ 病毒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 罹病學童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適當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尤其感染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此外,要提醒準媽媽,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仍必須避免感染,以免在生產前後將病毒感染給新生兒。



※奇蜜小叮嚀:有關腸病毒相關問題,可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洽詢,或參閱或參閱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相關網頁:
1. 疾病管制局--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介紹
2. 行政院衛生署---腸病毒防疫資訊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2008年3月號;採訪諮詢/周怡宏--敏盛醫療體系婦幼系總監暨總院副院長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