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我的心肝寶貝—認識嬰幼兒肝膽照護

據報載,台大醫院於7月曾收治一名6歲男童,因出現食欲不振、嚴重腹痛、肚子鼓脹等症狀而緊急送醫。經診斷後,赫然發現這名年僅6歲的男童已是肝癌末期,而且起因是國人最常見的B型肝炎。很多爸媽往往以為,只要寶寶按時施打B肝疫苗就能產生抗體。事實上,由於體質差異,疫苗的效力其實並非100%。而且,每年國內有上百名孩童因為膽道閉鎖或病毒感染,一出生就為肝膽疾病所苦,甚至來不及長大。

據報載,台大醫院於7月曾收治一名6歲男童,因出現食欲不振、嚴重腹痛、肚子鼓脹等症狀而緊急送醫。經診斷後,赫然發現這名年僅6歲的男童已是肝癌末期,而且起因是國人最常見的B型肝炎。很多爸媽往往以為,只要寶寶按時施打B肝疫苗就能產生抗體。事實上,由於體質差異,疫苗的效力其實並非100%。而且,每年國內有上百名孩童因為膽道閉鎖或病毒感染,一出生就為肝膽疾病所苦,甚至來不及長大。

為了讓大家對兒童肝膽疾病有更多的認識,10年前,臺大醫院小兒部張美惠醫師與病童家屬共同奔走努力,募款成立了「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張醫師將自己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與學術研究化為行動力,並結合民間與政府的力量推展兒童肝膽疾病的知識與觀念,希望家有嬰幼兒的爸媽都能掌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與預防」的關鍵時機,幫助寶寶遠離病痛,重展笑顏。

膽道閉鎖 兒童換肝主因
膽道閉鎖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先天性疾病。根據兒童肝膽基金會統計,台灣每年約有40名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症,發生率高居世界前二名。肝臟是人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不僅可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養分,它所製造的膽汁還可幫助消化、吸收及排出廢棄物質。當膽汁無法正常排到小腸時,累積在肝臟的膽汁會導致寶寶的肝功能受損,並造成眼白泛黃、肚子鼓脹,膚色較黃、較黑等症狀。有些爸媽以為寶寶的膚色偏黃是胎火大,皮膚黑則是遺傳,常因聽信偏方讓他服用紅嬰水或八寶散,而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機。如果未能在出生60天內儘早進行手術,多數孩子在1~2歲內就會需要換肝,甚至死亡,後果非常嚴重。

在寶寶出生30天內,張美惠醫師建議爸媽應注意以下觀察要點,以掌握寶寶的肝膽健康情形。
1. 當寶寶超過2週大時,如果黃疸還沒消退,爸媽務必要請教小兒科醫師造成寶寶黃疸的原因。
2. 爸媽在幫寶寶換尿布時,請不要嫌棄味道難聞,一定要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中的「九色大便卡」,時時比對寶寶的大便顏色是否正常。若呈現白色、灰白或淡黃色,很有可能就是膽汁沒有正常排出的警訊,應立刻帶寶寶就醫。

B型肝炎 定期追蹤不可少
台灣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已施行26年,很多爸媽以為只要按時帶寶寶打完3劑疫苗,就可以預防B型肝炎了。但兒童肝膽基金會卻指出,依照體質的差異,部分寶寶在接種疫苗後,仍可能因母嬰傳染而成為B肝帶原者,提高日後肝臟病變的風險。尤其當媽媽是B型肝炎帶原者(亦即B肝表面抗原陽性)、而且是e抗原陽性的帶原者時,寶寶在接種疫苗之後,仍有10%的感染機率。所以爸媽千萬不要抱持「只要打了B肝疫苗就沒事」的迷思。

為了避免寶寶成為B肝帶原者,請爸媽務必按時完成以下預防重點。
1. 媽媽在懷孕7、8個月時,應進行B型肝炎產前檢查。若檢驗結果是B肝帶原且為e抗原陽性,那麼寶寶在出生後24小時內,必須先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降低感染率。
2. 不論寶寶是否有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出生後3~5天、30天大,以及6個月大時,都要按時完成3劑B型肝炎疫苗接種。在寶寶12個月大時,一定要到醫院抽血檢驗,以確認疫苗是否發揮了效果。

如果寶寶確認是B肝帶原,只要從小注意飲食與生活作息,並且定期每半年接受追蹤檢查,就能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避免合併症發生。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