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腸胃炎(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 Q&A

➜Podcast搶先聽》小孩上吐下瀉,只能吃白吐司?感染腸胃炎必備的照護知識

一般俗稱的「腸胃型感冒」,正式名稱為「病毒性腸胃炎」,是指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造成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導致嘔吐、腹痛與腹瀉等症狀的疾病。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40型或41型、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每種病毒有其季節特性,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在較冷的月份流行(11月~隔年3月),而腺病毒則一整年都會發生。以下提供病毒性腸胃炎Q&A給爸媽參考。

Q: 病毒性腸胃炎有什麼症狀?會很嚴重嗎?
A: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出現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持續1~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免疫力。

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都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長期照護者,體液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

Q:病毒性腸胃炎是怎麼傳播的?要怎麼預防?
A: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飲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皆可能受到感染。

經常洗手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因此,飯前、便後及烹調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此外,應避免生食生飲,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家人若感染,應徹底消毒被污染物體的表面、清洗被污染的衣物及床單、小心處理病患的糞便及嘔吐物,也要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Q:誰比較容易得到病毒性腸胃炎?
A:任何人都可能感染到病毒性腸胃炎,不過有些病毒傾向於在某些年齡層引起腹瀉,像是:輪狀病毒是造成5歲以下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一旦罹患,一天可能水便數次至數十次;腺病毒、星狀病毒及沙波病毒也是好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到感染,因此很容易全家大小都被傳染而上吐下瀉,但嬰幼兒較容易出現嘔吐症狀

Q:病毒性腸胃炎如何治療?需要注意什麼?
A:治療病毒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家中有嬰幼兒的話,可以準備口服電解質溶液,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同時,要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另外,須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並避免接觸傳染,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

Q:病毒性腸胃炎有疫苗嗎?
A:大部分的病毒沒有疫苗。目前只有輪狀病毒有自費的口服疫苗,可在嬰兒滿6週大以後就開始服用。

幾乎有95%的孩子,會在3歲前至少感染過一次輪狀病毒,其中又以6~18個月大居多;感染過輪狀病毒的免疫反應並無法避免下次感染,所以很多孩子不只感染過一次。而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預防輪狀病毒感染,減少重症與住院機率,但超過8個月大的嬰幼兒就要多從日常生活中積極預防。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病毒性腸胃炎專區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