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走進幼兒園,是迎向人生第一個社會生活的開始。對於平日缺乏手足的獨生子女,這是全新的生活經驗和挑戰,而這個場域,也正是檢視爸媽的育兒觀念,以及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是否合宜的重要機會。
以下,就跟著3位資深幼兒園老師,一起走入幼兒園。透過他們多年的觀察,分享獨生子女在團體中常見的互動狀況,解析隱藏在獨生子女問題行為背後可能的教養問題。
社交狀況題
A. 角落遊戲時,小班的獨生子謙謙想玩玩具車,卻被小傑拿走了。謙謙便對小傑說:「玩具要分享。你玩一次,就該換我玩。」但小傑根本不理他,讓謙謙又急又氣,跑去跟老師打小報告。
B. 小凱和宏杰正在組裝樂高遊樂園,小宇問兩人要不要改玩他最喜歡的樂高火車組,但兩人都不願意。小宇便跑去跟老師抱怨,同學都不跟他一起玩。
澤佩老師:
社交問題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問題。多數長期和成人互動的獨生子女,語言的發展雖然較好,但耳濡目染下很容易成了「小大人」,不僅不太會用同齡小孩的思考模式作溝通,用語也較「超齡」,不自覺地會模仿大人用老氣橫秋的口吻表達意見。尤其,在家中習慣獨佔資源的獨生子女,搶不贏又很想玩,經常會學大人以「說教」、「說理」的口吻訂定遊戲規則,但其他孩子不見得理會他,獨生子女便容易感到受挫。
雖然獨生子女能以口語清楚表達、嘗試解決問題的社交技巧,在和大人溝通時是相當佔優勢的,但是,當獨生子女面對其他同年齡、仍在學習「社會化」過程中的孩子時,卻經常因為溝通模式與語言不是「同一國」的,欠缺「適齡」的社交技巧,往往會感覺遭到排擠;而他們習慣請大人出面處理的作法,也會讓他更交不到朋友。
此外,如果平日爸媽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百依百順,很容易養成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孩子。由於獨生子女不論平日自己玩、或要爸媽陪他玩任何玩具、做任何事,通常都能如他所願,所以已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較容易為所欲為,並不太能同理別人,因此,遊戲時很容易與玩伴吵架。
像上述例子,老師可先幫忙釐清,為什麼同學不讓他加入遊戲?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再讓孩子思考,可以如何解決?比如:約好先玩遊樂園組,再玩火車組,還是只好自己改玩別的。必須讓小宇理解若想要參加遊戲,就必須學會「退讓」和「妥協」等社交技巧,也要練習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挫折忍受力狀況題
每次當老師上課要點選同學時,讀中班的獨生女小倩不管知不知道答案,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希望老師能選中她。她的母親認為小倩很優秀,所以希望老師多給她表現的機會。因此,當老師告訴母親上課原則,以及有些活動並非小倩擅長時,她的母親並不以為然。
采璇老師:
整體來看,獨生子女的挫折忍受力也是相對稍弱的地方。因為爸媽傾盡心力栽培家中唯一的孩子,期望自然較高;加上家中缺乏手足做比較,爸媽很容易過度讚美唯一的孩子,不管他表現得如何,總是告訴他「你是最棒的」、「沒有人比得上你」。
可是,一味讚美孩子,卻沒有具體點出長處或可改進的地方,除了很容易誇大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認識,當活在掌聲中的孩子到了幼兒園,發現做完某些分內的事,並不會每次都得到獎勵,或者當同學被稱讚,自己卻沒有獲得老師「關愛的眼神」時,獨生子女的內心便會感到很「受傷」。
生活自理狀況題
讀小班的獨生女萱萱最討厭吃飯時間了,因為要吃很難咬的肉和菜,而且總是全班最後一個吃完飯的她,還要老師幫忙收拾掉了滿桌的飯菜;穿鞋襪時,萱萱還常伸出腳,對著老師大喊說:「幫我穿!」
瓊慧老師:
根據觀察,不太愛吃東西或是偏食的情況,其實是獨生子女蠻普遍的問題,如果又加上隔代教養,狀況更嚴重。由於祖父母和爸媽通常不會勉強孩子吃他們不愛吃的東西,但進入幼兒園後必須吃園方提供的餐點,所以到了吃飯時間,經常處於數飯粒狀態的獨生子女人數不少。尤其,當吃到纖維較多或較需咀嚼的肉類時,這些孩子通常含了一口食物,便吃到「地老天荒」,需要老師花較多時間引導。再加上孩子的爸媽對幼兒發展沒有概念,除了放任孩子偏食的行為之外,為了容易入口,往往仍給孩子食用副食品口感的食物,沒有依孩子的年紀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所以孩子會變得習慣「吃軟不吃硬」。
澤佩老師:
獨生子女在穿鞋子、襪子和吃飯等技巧上,熟練度也相對較差。可能因為一伸出腳,家中的大人就會自動幫她把鞋、襪穿好;張開口,就有大人一口一口餵食,所以當她自己吃飯時,自然很容易吃得飯粒掉滿桌。有些獨生子女甚至會忘記自己身在幼兒園裡,會把家中對大人頤指氣使的那一套搬到學校裡,想做什麼就對著老師發號施令「幫我弄」。
孩子必須一再地嘗試和挫敗,各種能力才能變得精熟。非獨生子女的爸媽通常分身乏術,孩子為了求生存或是透過模仿兄姐,自然能學會很多生活自理技巧。但很多獨生子女的爸媽,通常有過度保護和照顧的傾向,只要覺得孩子的動作太慢或做得不夠好,便忍不住插手代勞,剝奪了孩子練習自理能力的機會,孩子的能力便無法跟上同齡的孩子了。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