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的情緒練習題

爸媽是協助孩子打下情緒力基礎的關鍵人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引導他覺察、理解、表達與調節情緒。該怎麼做呢?其實並不難。針對幫助幼兒覺察與理解自我的情緒,具備多年心理諮商與親職輔導經驗的親子教育作家王理書,分享了一系列可愛又有效的作法。

諮詢
王理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育科技與心理諮商雙碩士,現為親子教育作家
陸雅青︱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教授


用比喻法,幫助孩子整理情緒
王理書分享說,2歲多的兒子有次跌倒,痛得放聲大哭。她只有蹲下來輕聲地問他說:「你很痛嗎?你的痛痛像西瓜那麼大?還是像蘋果那麼大?」當淚眼婆娑的兒子緩了緩哭聲說:「像天空那麼大」,王理書知道,兒子明白媽媽看見了、也接納了他的感受。

接著,王理書只輕拍著兒子的背反覆問說:「這樣啊!那現在痛痛有多大呢?」當兒子的答案,從天空縮小成屋頂、西瓜、蘋果,到像沙子一樣大時,她知道兒子的情緒也有了出口。先同理孩子,再幫助孩子用語言覺察與理解自我的感受、整理與表達出情緒的強度,這樣的引導,爸媽其實很容易上手。

用情緒溫度計,覺察與理解情緒
不過,幼兒的情緒是很複雜的。有時,情緒中除了傷心,還夾雜著生氣、害怕自責或妒忌。因此,等孩子3歲以後,語言和認知能力進步了,王理書建議爸媽,當看見孩子有情緒卻無法表達時,可以問問他:「告訴我,0∼10你有多傷心?」、「0∼10,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用類似情緒溫度計的方式問孩子,爸媽會發現,孩子表面的情緒常常和真正的心意不同,比如:孩子哭,可能是因為自責

當孩子正在某種情緒中,就是學習情緒詞彙的好時機。像教孩子傷心時,王理書建議可以跟孩子說:「當你覺得心痛痛的,就是傷心。」不過,像「妒忌」這類複雜的情緒,她認為需要較多引導。她建議爸媽可先問孩子說:「0~10,你有多想要他手上一樣的玩具?」或者「0~10,你覺得他有玩具而你沒有,心裡會覺得怪怪的?」然後再連結感覺和情緒詞彙,和孩子說明這種感覺就是「妒忌」。

用「數顏色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陷在情緒中的孩子,王理書還建議爸媽可以和孩子輪流數空間中的顏色,問問孩子:空間裡哪裡有橘色?哪裡有藍色?當孩子跳出內在情緒,和外在世界有了連繫,注意力就被順利移轉了。

王理書說:「需要被處理的不是哭泣,而是裡面受傷的心。」她認為,情緒的能量是身體對世界自然回應的舞蹈,舞蹈是為了心裡自然的需要,不應該為了大人的需要而不哭或不笑。雖然,幼兒期她會容許孩子哭,但哭完後,孩子還是必須面對問題。她也提醒爸媽,如果在帶領孩子時,覺得孩子的情緒有狀況,一定要先回頭看看自己的身心是否安定,因為孩子常常就是大人的一面鏡子

塗鴉畫畫,盡情表達與紓解情緒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的陸雅青教授認為,只要是人都有表達的欲望,而藝術創作是最適合孩子表達與調節情緒的活動類型。早在孩子能用語言清楚表達喜怒哀樂時,各種感受已存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固定玩法的藝術創作活動,能讓幼兒在過程中自然呈現出他在乎的、喜歡的或是討厭的人、事、物,這些都是情緒。
 
● 兒童畫是「兒童心理的X光底片」
陸雅青教授指出,從幼兒畫作的主題內容、線條、色彩和空間等符號,不僅可看出他的心理年齡,舉凡家庭關係、認知、社會能力的發展全貌,也通通在其中。也因為真實和想像都在畫裡了,還可以進一步窺見幼兒心中的時間軌跡,看見整個生命的內容。

●    準備一個情緒塗鴉角落
孩子開心的時候畫畫,傷心的時候也畫畫,任何時候都能畫畫。因此,陸雅青教授建議爸媽,可為幼兒在家中準備一個角落,讓孩子一有感受便習慣到這個角落來。角落中一定要準備一疊空白畫紙或一本畫畫本子,以及可自由塗抹揮灑的各色色筆、安全蠟筆或顏料,鼓勵孩子沒有限制地把內心的「所知、所感」表現出來。

● 不要問「為何這樣畫」
當孩子塗鴉畫畫時,陸雅青教授提醒爸媽可以問孩子:「畫的是什麼?」但不要問:「為什麼這樣畫?」爸媽並不需要管孩子畫得像不像,也不需擔心自己看不懂,重點在於塗鴉的過程中,幼兒說不出的情緒已獲得消化,壓力也已達到適度地紓解。

聽音樂、玩黏土,解情緒
音樂不僅能抒發情緒,也能給人不同的感受,以達到轉變情境和情緒的效果。對愛唱歌跳舞的幼兒來說,音樂也是陸雅青教授推薦的情緒活動之一。當孩子煩躁不安或High過頭時,讓他聽聽曲風像搖籃曲般溫柔的音樂,通常可讓他慢慢冷靜下來;若孩子的情緒低落,她建議讓孩子試試節奏明快、充滿活力的音樂或兒謠,讓他跟著擺動身體、哼唱;還可邊放音樂,邊讓孩子跟著節奏塗鴉、畫點和線條,讓幼兒的情緒隨著樂音「活」過來!

此外,玩黏土也是一個非常適合幼兒調節情緒的紓壓活動。在反覆地擠壓、搥打、捏塑、建構成各種造型、把兩塊黏土隨意混色、再揉成原型的過程中,孩子有機會重新掌握現實生活中無法全然操控的自主性,而在隨心所欲的捏塑過程中,壓力也會一點一滴地釋放出來。

共讀、扮演,打情緒預防針
對於照顧者而言,當孩子心中有滿滿的複雜情緒,但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轉化;或是已預知孩子要上學了,有分離焦慮或是擔心弟妹要出生了,想紓解手足情結,共讀情緒主題圖畫書,是預先幫孩子打「情緒預防針」的好作法。
 
● 提供情緒示範
透過圖畫書,孩子有機會看見情緒的轉折和變化,提供情緒表達與調節的示範;而藉由故事主角的情緒經歷,也可增進幼兒覺察、同理他人情緒的能力。共讀時的情感交流,除了可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他也會更願意分享感受。

● 增加情緒體驗
等孩子熟悉故事內容後,父母和老師還可嘗試進行書中角色的扮演活動,提供幼兒更多情緒情境的想像,加強幼兒對他人情緒的覺察和了解。透過活動體驗和故事討論,可讓幼兒回憶過往的情緒經驗,在和大人或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可學到多元的情緒表達與調節方式,像害羞、妒忌⋯⋯等不同的情緒詞彙量,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讓孩子多運動,不僅可刺激「快樂荷爾蒙(腦內啡)」的分泌,讓孩子有種幸福感,還可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狀態,阻止負面情緒的發生。因此,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別忘了讓他盡情地跑一跑,跳一跳吧!
 

最新觀點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