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活夜型化,日本專家倡導「睡眠教育」

根據日本小兒保健協會的調查,晚上10點以後就寢的兒童,1歲半、2歲和3歲兒合計就超過半數。而厚生勞動省對21世紀出生兒的縱斷調查,居住大都市的2歲半幼兒比居住郊區鄉間的幼兒,就寢和起床時間都有偏晚傾向。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龜井雄一醫師指出,睡眠不足會造成成長緩慢、食欲不振、注意力和集中力低下、常打瞌睡和容易疲勞,甚至會變得浮躁不安,產生過動和暴力傾向。適切的睡眠習慣和健康知識,應納入學校教育,並由社會全面推動。

熊本大學名譽教授三池輝久醫師創設「日本眠育推進協議會」,倡導「晚上充分取得睡眠,養成按時就寢和起床的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他指出,現代深夜活動人口增加,生理時鐘會產生歧異。人類的生理時鐘大約1歲半〜2歲確立;嬰兒出生後3〜4個月左右能區別晝夜,自此就得開始培養早睡早起的規律習慣。此外,母親懷孕期間的生活習慣,可能影響胎兒生理時鐘的形成,這個學說正在研究驗證中。醫師提醒,嬰幼兒的起床和就寢時間不固定,或是夜間沒有充分睡眠,容易令腦部機能受損,對將來的人際關係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 資料來源/厚生勞動省健康資訊網站、日本眠育推進協議會網站 林宜和輯譯)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