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孩子的學校教育,家長的第一個步驟應是要主動去參加學校日或是親師會;當孩子升上一、三、五年級,換了一個學習階段、換了個老師時,也一定要去了解一下這個老師的教育理念,觀察一下老師的班級經營風格。
孩子是我們生出來的,是我們的「產品」,我們把他送進學校,希望他在學校得到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對教育的想像是什麼?對老師的想像又是什麼?在與老師溝通之前,這是身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先思考清楚的。
想要了解孩子的學校教育,家長的第一個步驟應是要主動去參加學校日或是親師會;當孩子升上一、三、五年級,換了一個學習階段、換了個老師時,也一定要去了解一下這個老師的教育理念,觀察一下老師的班級經營風格。
把老師當教育合夥人看待
我這十幾年來處理過很多親師溝通的問題,問題本身都很小,家長也覺得自己並沒有惡意,只是把意見說出來而已,但是老師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激烈,覺得自己被嚴重冒犯。所以,家長要如何表達對孩子學校教育的關心,才能與老師維持良性的互動呢?
每個人心中的尺度跟界線不同,因此我們很難歸納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可以運用在每個老師跟家長之間的作法。像我自己比較喜歡家長直接提出意見,而不是什麼都不說就直接法庭見。但有些老師比較拘謹、對自己的要求較高,只要聽到家長提出不同的意見或質疑時,就覺得家長在責怪他,防衛機制就啟動了。所以,親師之間一開始就要建立信任關係,而這是雙方面的事。家長要避免一開始就質疑老師的諸多作法,若讓老師認為對方是一個來找碴的家長,很多事情就談不下去,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問題。
不妨將我們的教育願景讓老師知道,與老師一起努力,也把我們有的、知道的教育資源提供給老師。老師一定感受得到,我們是真誠地把老師當作合夥人看待。就算我們對孩子老師的教學風格並不欣賞,但還是要去試著找到這個老師的優點,多去看這些優點,跟老師建立起互信的基礎。當我們跟老師先產生互信的關係時,老師也會比較願意傾聽我們的意見。
我曾見過許多親師之間建立了堅定的合夥關係,孩子就算畢業了、長大了,但是彼此仍在教育現場中並肩而行,這樣的關係真的能讓老師、孩子、家長三方都受惠!
【什麼時候家長一定要出面溝通?】
1. 老師出的作業有問題:如果跟班上的家長代表討論,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家長看法跟你一樣,就該跟老師溝通。
2. 老師的教學法有問題:例如老師放任學生不管、班級裡亂哄哄,家長就該反應。這種反應不算是干涉老師教學。
3. 老師的語言品質不好:老師若習慣用負向的語言責罵學生,此時家長需要舉出具體的實例,讓老師知道自己這樣講會刺傷孩子,也會讓家長有不舒服的感覺。
4. 老師體罰學生:這是家長一定要反應的。
至於若是孩子若有一些個別需求,譬如有孩子正在矯正牙齒、吃完飯後一定要刷牙等,家長只須寫在連絡簿上讓老師知道即可,不一定要直接找老師談。
當你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
我有一個朋友曾打電話來訴苦,說她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女兒在學校裡考試作弊。說真的,接到這樣的電話她還蠻震驚的,因為女兒在家裡很乖,很難想像她會在考試時作弊。
當我們做家長的接到老師的電話時,是否可以在第一時間裡把自己的情緒抽離開來?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狀況、不在那樣的情境裡,聽完老師的說法後,我們也該聽聽孩子怎麼說。
不過,孩子可能不會說完全的事實,而是會選擇說「不會被嚴重處罰的事實」,所以我們還需要去求證第三者,例如看到這件事的其他同學。譬如我的那位朋友,我建議她按捺住情緒、向第三者求證,她後來就跟事件相關的另一位同學的媽媽談了很久,終於釐清事件的來龍去脈。
又如果,家長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就在家裡等著孩子回來,一見到他劈頭就罵:「你是不是又做了什麼壞事」,不聽孩子解釋就發一頓脾氣,這樣並無法解決問題。當然也有些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無法接受,覺得這個老師不行、沒有包容心、覺得他不是個好老師,但別的家長可能並不這樣認為。
家長要把自己沉澱下來,才能聽見所有的聲音。當老師告訴你孩子在學校的不良行為時,你可以當下就判斷孩子會不會這樣做嗎?或是在某種情境下,他有可能會這樣做?如果你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對老師打來的電話就不會太震驚。此時,我們的焦點應該是在這件事當中,大家可以學到什麼?孩子犯錯一定要得到適當的處罰,但不是處罰過就算了。我們要讓孩子清楚知道,透過這件事,他學到了什麼?家長、老師又學到了什麼?這樣我們才能在每件事的發生中,找到學習的利器、成長的鑽石。
孩子被老師嫌棄,怎麼辦?
現在教育部規定,要當老師的人,一定要修過三個特殊教育的學分。但是修過學分是否就代表每個老師都具備這種知能?答案是否定的。
並不是每一位老師都具備可以包容班級中學不會孩子的素養,但學校教育是一個「零拒絕」的環境,所以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遭到老師排斥時,一定要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的孩子爭取。
我最近才處理到一個案例,家長遇到問題時,一開始還覺得很樂觀,覺得自己可以好好跟老師談。但是談到後來,老師與家長間已經脫離了問題本身,演變成語言上的針鋒相對,彼此也喪失了信任感。這時學校的行政再介入處理,就變得很吃力了。
所以我誠心地建議家長,如果發現與老師間的溝通出現問題時,千萬不要等到彼此「撕破臉」時,才找學校的行政團隊出面。應該在一開始時,就先尋求學校行政的引導,譬如說學校裡有輔導室、有教務處,你可以對這些管道主張孩子的權益。不過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若希望孩子轉換班級,學校一定需要跑某些流程。我們要主張自己的權益,但是也不能忽視「程序」的重要性——我們不能期待,孩子一有問題,學校就一定能立刻處理完畢。有些問題的確可以迅速解決,但有的時候就是要花一點時間溝通。現行的制度下,不只是幫孩子轉班可行,轉學也都是可以做到的選項。
但是我仍不建議家長只要一遇到困難,動輒就幫孩子轉學。因為即使換了環境,問題也不一定就能獲得解決。當孩子遭遇問題時,我建議家長先觀察問題本身,這個問題是否有能力改善?改善需要多少時間?若問題真的很嚴重,或是我們不能花時間去等待,父母才須當機立斷、立刻幫孩子作一個比較妥適的安排。
本文轉載自《減法的教育:順著孩子的天賦,不必順著爸媽的意志》,三采出版。
【小一新鮮人專題】
👉
協助小一生適應團體生活
👉
陪伴小一生展開學習
👉
爸媽必修的親師溝通課題
👉
上小學後的親子教養轉變
👉
新生入學TOP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