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待,親子將更幸福

在實務經驗中發現,父母期待過高,孩子在扮演「完美小一生」的過程中,變得情緒緊繃,過度在乎老師的讚美、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情緒,上學完全變成了苦差事。


【立即閱讀 小一新鮮人專題】

文/黃心怡(資深諮商心理師、親子諮商專家)

孕育孩子是個奇妙、幸福的旅程,對多數新手媽媽來說,這是一份屬於甜蜜負擔的禮物,過程中充斥著不確定性、驚奇、困惑和喜悅……各式各樣的分辨課題。

英國兒童心理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提出「盡力就好的父母(good-enough parents)」觀點,看似安撫了許多求好心切父母的焦慮和擔憂,卻也不禁讓人思索,什麼標準才是「夠好」、「盡心」的父母呢?至少在我心理諮商室中聽到許多這類父母的疑惑,他們永遠期望事情有步驟、標準答案,一點馬虎都不放過。難怪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對幼兒來說,相信父母送他最好的禮物,莫過於充足的陪伴。好似在親子關係的園圃中,一點一滴的澆灌信任與安全感,如此一來,滿足孩子的安全依附感,也同時滿足了為人父母的喜悅。孩子情感愈是安定,日後父母培養其生活規則和秩序相對容易許多。換言之,孩子在幼兒階段,父母耐心陪伴,實在是項最值得、划算的投資。

渡過充滿挑戰和歡樂的幼兒階段,父母得協助孩子步入生命中第一個模擬社會的小學階段,孩子得練習適應小小社會制度、生活秩序……還有更多元、社會化的人際關係。父母可以試著安頓自己內在期盼與不安,例如:期待孩子在小學一年級功課表現良好、人際關係也良好、體育表現也佳……會不會遇到不友善的小朋友?會不會遇到老師沒有愛心等等,唯有大人也料理好自己的情緒,降低過高的期待,才有辦法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學校生活。

在實務經驗中,往往也發現,父母期待過高,孩子在扮演「完美小一生」的過程中,變得情緒緊繃,過度在乎老師的讚美、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情緒,上學完全變成了苦差事。

小一的孩子多半在乎媽媽的眼光,不論是失望、開心、輕鬆或者擔憂,他們大多可以輕易的「解讀」。於是,在學校考試不順利時,媽媽尚未看到成績前,孩子往往會先鋪陳情節,例如:數學考不好,擔心被罵,在媽媽接他放學的回家路上,會說:「今天老師說我很棒,上課很認真!」或者說:「今天大家數學全部都沒有考好,媽媽,我有考贏○○○同學喔……」只是他們的心理防衛機轉(註)尚未成熟,有時欲蓋彌彰,反而讓媽媽哭笑不得。

媽媽不妨協助孩子可以練習向家人說「真話」,但說真話的前提是,說出來的下場絕對不能太慘,以免孩子再也不要簡單說出真話來,凡事可以遮蓋便努力掩飾,父母就很難再聽到孩子輕鬆地說出他的生活心事與問題了。

記得曾經和一位七歲小朋友聊聊,他話不多,看似謹慎,但卻少了許多七歲孩子該有的天真與活力。見他小心翼翼的模樣,著實令人心疼和困惑。待一探問,他才吞吞吐吐地說:「我媽媽說她很愛我,但我覺得她只喜歡考『一百分的我』,不是『沒有滿分的我』。只要我沒有一百分,她就會非常、非常生氣,好久都不理我。」

天下沒有不願每天讓母親滿意、開心的孩子,尤其是小一的孩子,母親的喜悅之心往往是營造家庭歡樂氣氛的泉源。心想,眼前這位愁容滿面的孩子,一定無法完全明白──為何媽媽在我上了小一以後,老是覺得不開心,常常認為我不夠好。最後,他偷偷告訴了我,他心裡非常懷念以前那位他熟悉的媽媽,那個「永遠覺得『我開心就好』的媽媽。」

註:心理防衛機轉是指,在面對焦慮情境時,有意或無意啟動的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像是用壓抑、逃避、否定、合理化或認同等方式,以減少緊張、焦慮或罪惡感等負面情緒。

【小一新鮮人專題】
👉協助小一生適應團體生活
👉陪伴小一生展開學習
👉爸媽必修的親師溝通課題
👉上小學後的親子教養轉變
👉新生入學TOP Q&A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