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孩子面對危機時,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連結


諮詢/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採訪整理/秦嘉彌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的增加,許多人的心情從買不到口罩的焦慮漸漸轉移到對未來發展的擔憂,心理似乎都多了一個不安的影子日夜跟隨,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父母究竟要如何和孩子溝通這樣不尋常的時刻?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以孩子的角度告訴父母,其實孩子所能感受到的焦慮與不安通常都不是來自於電視或環境,孩子的語言所能理解的資訊其實有限,對於現在的疫情是不甚明瞭的,對孩子而言,生活中最主要的訊息管道、具有最大影響力的其實是父母。因此在面對社會重大變化時,父母所傳遞的訊息和態度對孩子是最重要的。

具體的言語才能引發孩子具體的行動
當大人每天看到暴增的感染人數和疫情擴散的消息,父母要先能理解這些對大人感到壓力的訊息對於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死亡更是一個太遙遠的訊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品皓認為大人所要做的不是去和孩子談論疫情或是用死亡來威脅孩子要好好戴口罩等。反而,大人可以把這次危機視為好好帶領孩子建立起良好衛生習慣的大好機會。雖然洗手、戴口罩等衛教已經不斷在傳媒上放送,父母常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反而是該如何叫得動孩子去認真落實這些衛生習慣?對此,陳品皓提醒行為背後的「動機」誘發才是讓孩子可以真正建立好衛生習慣的關鍵。

如何引發動機?陳品皓分享了兩個方式,首先,父母要能認知,當我們說你這樣做才會「乾淨」,「乾淨」這樣的詞彙對孩子來說他接受到的是指令,指令背後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對孩子來說是空的,因為孩子並不理解乾淨的意義與重要。因此,對低幼孩子的有效溝通,陳品皓建議父母要用「想像和比喻」來進行,父母可以用有畫面的想像來對話,比如告訴孩子,身體是個城堡,現在洗手就是以打敗要入侵的壞東西與保護身體裡的好東西。

除了故事比喻,另一個有效啟發動機的溝通方式則是「從行為結果帶出孩子必須要承擔的結果以及損失」,讓孩子明白如果不洗手,後來感冒了,那麼這個後果會讓自己付出很多代價,這個代價不見得是被爸爸或媽媽罵,而是孩子自己利益或權力的受損,像是如果不認真洗手而感冒了,那麼自己就不能出去玩了。對於孩子的溝通要能盡量「具體」,比如爸媽說:「你如果不洗手以後就要看醫生,」這樣的句子很抽象 ,但如果爸媽可以具體告訴孩子 ,「如果你生病了,我們就得去醫院排隊看醫生,要排很久,然後看完醫生你要吃藥,吃完要你還要在家裡休息,不能出門,你是不是不喜歡這樣?現在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你減少發生這些事情,那就是洗手」陳品皓分享,當父母能用愈具體的語言溝通,孩子腦袋裡的畫面會愈清楚,人的思考基本上如果有畫面,帶來行動的機會都會比較高,父母如果能給孩子更多具體的描述,對引起孩子行動的動機就會愈強。

一個穩定的連結能帶脆弱的孩子掌握人生
生命中要面對的重大危機不少,不僅僅是這次的肺炎危機,更常出現在生命中的比如說父母離異、親人離世等等重大改變,對於孩子都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當面對巨大變化時,孩子如何能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去面對無法掌握的改變?

「孩子基本上都是脆弱的,當脆弱的孩子面對大的改變時,能幫助孩子安穩度過的就是一個非常穩定的連結。」陳品皓透露,這個穩定的連結非常非常的重要,對孩子來說就像自己的世界已經有破洞,仍然可以在這個破碎中,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對象,這種感覺和連結是一種依附而安定的關係,可以被預測、不會變動、讓孩子的情緒安定。這種穩定的力量和連結,通常都來自主要照顧者,特別是父母。

因此,不管面對生命的任何重大衝擊,就算父母無法改變外在環境,只要父母或主要照顧的親人,有一個人能跟孩子保持一段穩定的關係,讓孩子可以依靠,這個穩定的連結就能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一個缺乏穩定關係連結的孩子,因為缺乏控制感,生活變得隨時無法預期變化,這東西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就會是一個危險因子。這裡的控制感指的是孩子對於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能夠預測,比如只要考試考一百分,就會得到大人的肯定,只要學校四點一放學,就會看到媽媽(或爸爸)在門口等我,這種因果關係之間的確定性會帶來穩定的感覺,好像我對事情是能夠掌握的,這種能夠掌握的感覺會讓孩子內心有一種安全感。

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預測生命的下一步,但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段穩定的關係連結,讓他在環境劇變時也能有情緒上安穩的依靠,這次肺炎危機中,大人也可以再用有效的溝通法,引發孩子趁此機會建立起良好衛生習慣的練習,危機不見得只有危險,還會是一次親子一起進步的好機會。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