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核心素養,小小孩怎麼做?

新課綱在108年9月正式上路,許多爸媽聽著家有小學以上孩子的親友常將素養和課業綁在一起討論,也緊張著該如何在學齡前起跑。信誼特別邀請幼教學者分享,如何從小落實在生活中。


諮詢/林佩蓉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採訪報導/黃美湄

素養,簡單來說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學習」。在101年幼托整合後的幼兒園新課綱中,早已參酌世界各國幼教課程的發展趨勢,強調幼兒統合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 自主管理,也就是透過統合的學習,進而培育孩子成為重溝通、講道理、能思考、懂合作、有信心、會包容的未來社會公民。

喜歡思考和觀察,是素養的起點

致力於幼教改革的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林佩蓉副教授指出,素養的基礎是「覺知辨識」,我們要幫助孩子喜歡思考、能思考;觀察周遭事物有所發現、有知有感。爸媽常以為孩子年紀太小,什麼事都要幫他想好、準備好,有如「材料包」的概念。但是,如果使用固定材料包來教學,孩子只是照著步驟做,不一定經過思考,做出來的成品多半一個模樣,顯得創意不足;若有多樣的材料供孩子自由取用、構思、探索,結果會大不相同。重要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會想「剛才為什麼可以或不可以?」「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出所想的?」……。孩子願意思考、觀察、找方法,才有發展的可能。


從小建立成長型心智,培養良好學習態度

同時,孩子的學習要從他關注的、有興趣的事情開始,爸媽在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多提供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給予支持和陪伴,多觀察及鼓勵,懂得跟孩子對話。例如:孩子碰到問題時不是責備或幫他做,而是鼓勵他想一想、換個方式,才能夠讓孩子自己不斷找方法解決問題、學習及培養出「學習如何學」的態度,這份「學習型心智」(或稱成長型心智)是在學前階段開始形塑的。建立起這樣的態度,上小學後面對各種課業或生活難題,會傾向於接受挑戰,即使遇到挫折,也會堅持不懈,不斷尋求解決方法,相信努力可以提升能力。

林佩蓉副教授以幼兒園的孩子搭積木、設計軌道彈珠台為例,孩子會有各自搭建的想法,會觀察及測試軌道的寬窄、傾斜角度和彈珠滑落的方式,也會觀摩別人為什麼這麼厲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我要怎麼修正作品……,在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激發思考,而且想找到有效的策略來達到想做的目標,自然就產生內發的動力;友伴間的分工合作、討論協商,也同時在遊戲探索的過程中發酵成生命的養分。

孩子的素養可以「補習」嗎?

台灣比較大的困境是怕孩子趕不上,所以很多學習都想提早補一補,但是素養能「補」嗎?

它並不是一個單一技能或知識,靠著反覆練習和記誦就能獲得。林佩蓉副教授強調,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在教育的理念上及方法上也需要有成長的心態。例如:台灣在幼小銜接教育上,幼兒園花的心力較多,家長也很注重為孩子做準備,但卻可能落入補注音和學英文。而德國和蘇格蘭的做法則是注重小學老師、家長、幼師和孩子的雙向協力,不僅幼兒園會將孩子的學習檔案供小學參考,小學老師也到孩子的幼兒園拜訪、陪伴遊戲及觀察,甚至也做家庭訪問。且小一小二的教室跟幼兒園也很類似,還設有學習區,讓孩子有充分時間適應小學的教學方式。雖然各國教育作法有別,教育經費或師資人力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基本精神在於「以孩子為教育的主體」,很多做法都是為孩子量身訂做,從培養核心素養出發。

對家長來說,最好的養成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能夠尊重與陪伴,每一件事都能成為親子之間自學、互學、共學的題材,家長樂於和孩子一起討論探究、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充滿好奇心的孩子能夠盡情探索與表達、勇於挑戰各種學習。小小孩從生活遊戲中長出來的學習方法和態度,點點滴滴將成為素養的核心。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