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期間是身體各臟腑機能的修復期,若睡眠品質不佳,也意味了身體修護出現缺失。爸媽多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態,便能從中找到孩子健康上的潛在問題,進而提早診治及調養。
文/閻利利 中醫師
有些孩子晚上的睡眠問題很明顯,但有些孩子的問題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再加上年幼不懂得表達,爸媽很容易忽略而錯過診治的時機。孩子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狀態有7種,爸媽平日多觀察、多留意,可幫助孩子及早調養,避免形成不良的體質。
狀態1 睡覺時總是大汗淋漓
在寶寶剛入睡時,頭部容易流汗是正常現象,但隨著睡眠愈深,汗會逐漸減少。如果已熟睡卻還大汗不止,建議爸媽先檢查室內的空氣是否流通、衣著或蓋被是否過厚,如答案皆非,就是身體警訊了。
這時,爸媽要再觀察,孩子是否伴隨了睡眠不安,時有手腳輕微抽動、超過18個月仍未長牙、囟門晚閉、方形頭等現象,如有上述問題,要小心孩子可能罹患了佝僂病(這是一種骨骼鈣化不良的疾病),需進一步找醫師診斷。
小叮嚀:若無上述伴隨現象,在中醫觀點裡,深睡後汗多不但容易感冒,也是脾肺氣虛或陰虛的表現,日久容易因缺鈣而影響發育,需找醫師調理。 |
狀態2 喜歡趴著睡
孩子愛趴睡,再加上有手腳冰冷、大便酸臭、睡覺易翻覆、眼睛半閉半開,或是睡覺時常流口水,都是脾胃虛寒的徵兆。
小叮嚀:可讓孩子穿肚兜,避免寒氣從肚臍侵入;每天做腹部按摩;避免生冷飲食,烹飪時可適量加入蔥薑蒜、小茴香或胡椒粉等溫熱性質的調味料,以平衡過於寒涼的蔬食,但熱性調味料不宜多,以免過燥。 |
狀態3 睡覺時總愛踢被
孩子睡著後不斷踢被,平日則老愛趴在冰涼的地方或愛喝冷飲,手心和腳心偏熱,並且口唇發紅、大便乾、小便黃、常有口氣,這多半是陰虛內熱、心火旺盛。這可能是媽媽懷胎與哺乳期常吃辛辣燥熱的食物,或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油膩,導致孩子發展出燥熱體質所致。
小叮嚀:爸媽可用清熱解毒的紅豆煮湯給孩子喝,再加上帶心蓮子、百合、蓮藕若干,效果更佳;喝甘蔗汁、荸薺汁亦可。 |
狀態4 睡覺時總是360度大翻轉
孩子睡覺時若總是大翻轉、從床頭睡到床尾,再加上口氣臭、肚脹滿、排便困難、口乾舌燥、愛喝冷飲、舌苔黃而厚膩等現象,就表示孩子胃內有食積、消化不良。中醫認為「胃不和則寐不安」,自然睡不好。孩子的食積多半是餵養不當所致。小兒脾胃發育未全,飲食過量或生冷不加節制,就容易脾胃受損。
小叮嚀:爸媽應為孩子調整飲食時間及份量,禁食肥甘厚味、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並保持營養均衡。睡前3小時內勿進食(小嬰兒喝奶除外),多做腹部按摩。 |
狀態5 張口呼吸、愛打鼾
熟睡時,特別是仰臥睡眠時,鼾聲不止、呼吸音粗重,多是呼吸道不暢引發的張口呼吸。寶寶經常打鼾也可能是由於扁桃腺體肥大或其他原因,影響了鼻咽部通氣所致。
小叮嚀:若是感冒鼻塞造成呼吸不暢,建議以生理食鹽水滴鼻,並清理鼻涕,可使呼吸通暢。若是扁桃腺體肥大或其他原因,應找專科醫師診察。 |
狀態6 入睡後磨牙不停、說夢話
睡著後若磨牙不停、愛說夢話或搖頭抓耳,有三種病症要納入考慮。第一是消化不良或常吃宵夜所致;第二則是寄生蟲感染,刺激腸道,間接影響牙齒而磨牙。爸媽可觀察孩子的眼白部分是否有藍斑?是否常說肚臍周圍疼痛?是否臉色萎黃或不均勻?或是指甲上常有白斑?第三種則是壓力過大或有精神上的創傷。
小叮嚀:爸媽除了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睡前泡腳,或帶他篩檢寄生蟲,還要多觀察孩子的個性與情緒,才能找到癥結。 |
狀態7 夜啼不止、驚嚇哭鬧
夜啼若非饑餓、尿布濕、衣被厚薄等因素,主要是脾胃虛寒、心經蘊熱或驚恐所致。若孩子哭聲低弱、四肢冰涼、吸吮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多屬脾胃虛寒。若煩躁不寧,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尖紅、夜啼響亮,多屬心經積熱。若是因受到驚嚇,就從養心安神入手。
小叮嚀:爸媽可參照第6項來處理脾胃虛寒。此外,應避免孩子白天太興奮、過於疲勞,或受太多聲光刺激,並布置易於睡眠的環境來增加孩子的安定,讓孩子睡得安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