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全身都燙燙的?嬰幼兒熱傷害有哪些症狀?

文/周怡宏︱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3歲的佳佳跟著家人到遊樂園遊玩,每樣遊戲都讓她覺得十分有趣,因此不知不覺在大太陽下玩了大半天,粗心的爸媽也沒有為她準備帽子、時常擦汗以及擦防曬乳液,等到要回家時發現孩子全身都燙燙的,佳佳也抱怨頭好痛、不舒服,爸媽這時才緊張起來,擔心佳佳是否中暑了。

入夏以來,潮濕悶熱的天氣讓台灣各地氣溫屢次創下新高;太陽有如高溫的火爐,不僅讓人汗流浹背,更造成數起熱衰竭休克致死的意外。台灣的夏季到中秋前高溫多濕,如果在大太陽底下曝曬過久,又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就可能發生體溫異常升高的病症,也就是所謂的「中暑」。

中暑時如果沒有及時察覺並適當處理,有可能會衍生急性腎功能或肝功能衰竭等併發症,嚴重者易導致死亡,尤其嬰幼兒對高溫的調節能力較大人差,爸媽更不能掉以輕心。以下介紹嬰幼兒熱傷害的預防保健要點,希望爸媽在帶寶貝外出時,也能無後顧之憂地享受夏日陽光。

熱傷害的類型與臨床症狀
人類是恆溫動物,不論外界環境或冷或熱,人體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都會適時啟動產熱或散熱反應,讓我們保持正常的體溫。例如;當周遭環境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導致體溫過高時,我們會藉由皮膚微血管擴張、增加排汗,或是吸入冷空氣等反應讓身體降溫。若一直處於溫度、溼度過高,且通風不良的環境,不但熱氣無法排出體外,汗水也無從蒸發,甚至會使體溫更加上升,因而造成中暑等熱相關疾病。

夏季常見的熱傷害相關疾病,從症狀表現的差異可分為:熱昏厥、熱衰竭、熱痙攣與中暑等四類。其中以熱衰竭較為常見。熱衰竭的體溫多在 37~ 40℃間,症狀有:頭痛、頭暈、口渴、虛弱、噁心、倦怠等。發生熱衰竭時,如果沒有馬上離開高溫環境,則可能惡化為中暑。

中暑比熱衰竭更為嚴重,不僅體溫可高達 40.6℃以上,還會導致中樞神經異常,症狀包括:膚色雖然看來紅潤,觸摸則感覺乾燥溫熱;孩子顯得煩躁不安及哭鬧;流汗較不明顯、肌肉痙攣、虛弱頭痛、反胃嘔吐、頭暈或是昏倒,呼吸及脈搏加速,再嚴重者會顯得倦怠、昏眩、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

為什麼需要特別注意嬰幼兒熱傷害?
由於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皮膚微血管擴張能力及體內水分貯存量也有限;再加上孩子的身體體積較小,但與體重相比,他的皮膚面積比例其實遠高過成人,因此只要排汗、散熱等功能出現異常,引起的不適症狀便會更為嚴重。提醒爸媽千萬不要以自身對溫度的感受來想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平時應注意周遭環境的溫度、溼度與通風性,就能讓孩子避免發生熱傷害的危險。

當孩子中暑時該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疑似中暑症狀時,爸媽應立即為他進行降溫處理,然後就醫診察,以確認有無其他合併的問題或疾病。通常在症狀輕微時,只要及時幫孩子補充液體飲料、以溼毛巾擦拭身體,並讓孩子多休息就可改善。如果未及時予以處理,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中暑,甚至併發急性腎功能或肝功能衰竭。以下提供0~6歲嬰幼兒中暑緊急處理方法:

降溫處理:
●將孩子移到陰涼的環境,或以空調降低環境溫度。 
●脫除孩子身上的衣物,以溼涼毛巾擦拭全身,或以涼水浸泡全身(不建議使用
  冰水)。4~6歲的孩子則可在頸部、腋下或鼠膝部放置冰塊。 
●進行降溫處理時,注意別讓體溫降得太快、太低,只要使肛溫降到38~39℃
  即可。體溫測量應以肛溫或耳溫為準,因為這二個部位的溫度較接近身體中
  央的溫度;口腔或腋窩的溫度則偏低,容易被低估而忽略高體溫的嚴重程度。 
  孩子中暑時,請勿給予退燒藥劑,以免干擾體溫中樞的設定,反而對身體不利。

補充水分:
●    0~1歲的寶寶每1小時可給予母乳或涼開水;1~3歲幼兒每30分鐘給予母乳或涼開水;4~6歲幼兒每10~15分鐘給予涼開水或清涼飲料。

●保持呼吸道暢通:
果孩子已經失去意識,請讓他向左側臥,並將頭部向後抬,以確保呼吸道的暢通。

●視情況送醫:
如果發現孩子的流汗量明顯增加,或者出現體重接連幾天下降的情況,應該送醫診治。

醫師小叮嚀
為了躲避酷暑帶來的健康威脅,許多爸媽常選擇讓孩子待在有空調的室內環境。提醒爸媽,室內外溫差過大的現象,會刺激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可能引起嬰幼兒頭痛或暈眩等症狀。因此,帶孩子外出前,應避免立即從低溫的冷氣房外出;最好先在沒開冷氣的空間等候一陣子,讓孩子慢慢適應溫度的轉變後再出門,以免忽冷忽熱對身體造成傷害。 

【延伸閱讀】
怎麼做,寶寶最健康

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以下常見問題摘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