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錄自
《感覺統合:開發潛能》
從孕育期開始,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
孕育寶寶是一段特殊的生命歷程,孕前檢查與身體調理很重要。夫妻還要達成共識,為養育健康寶寶打下基礎。確定懷孕後,自我減壓改變生活方式與工作策略,不給寶寶壓力。也要留意懷孕兩週內去醫院做產前檢查,提早掌控體內與體外狀況,讓胎寶寶在最佳條件下成長。
但是,從感覺統合的角度觀之,這還遠遠不夠。人腦的發展在胚胎期即熱烈展開,胎寶寶是敏感、直覺、情緒化的,孕期的280天裡,腦細胞不斷增加,在出生前確定腦細胞數量,約100~180億個,視胎教做得適性、適量與否。各種感覺神經系統有不同的發育進展,有的出生時已完成,有的則需要於出生後在適當環境中繼續發育。
歐美學者研究發現,兒童期的學習、情緒和行為障礙,如過(多)動症、自閉(孤獨症)等,多因腦功能失調所致。而從懷孕開始,到出生之後,有諸多因素,如:用藥不當、吸菸、喝酒過多、環境污染等,都可能使寶寶的腦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因而影響感覺統合功能的發展。所以準媽媽們也要克制自己,在用藥,菸、酒等方面多加注意,遠離污染環境,避免給寶寶發展埋下不利的因素。
所以準媽媽在吃好、喝好、睡好之外,還要提供胎兒適性的、適量的刺激,向他傳達愛和喜悅,不僅能幫助寶寶的大腦發育,還能助他順利地降生人間。
孕期三階段應注意事項
胎兒成長發育的歷程——280天的懷孕期,可分成初期、中期與後期3個階段。以下從關注孕媽咪與胎兒感覺統合的角度,提出培育優質寶寶的建議:
一、初期(0~12週):順應變化,保護胎兒
●適時休息不硬撐
懷孕初期,受精卵著床、胎盤形成、胚胎的中樞神經系統(腦與脊髓)與各種器官萌芽。胚胎發育過程中,容易受病毒、藥物、有毒物質、放射線等傷害,而導致胚胎畸形。孕媽咪覺得睏了,就要多休息,同時提高警覺,少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被外界感染的機率。
●尊重孕吐感覺,淨化體內外環境
初期出現害喜現象,孕媽咪的嗅覺、味覺、聽覺變得異常敏感,雖然十分難受,卻可以因此保護胎兒遠離煙、酒、不新鮮或重口味的食物等,有助胚胎中樞神經系統與器官的正常發展。孕媽咪如果有不適感,不宜自行服藥,應請專科醫生診治,同時諮詢婦產科醫生,以確認該醫療處置不致影響胎寶寶。
孕婦在懷孕的過程,身心層面都面對重重負擔,非常需要音樂的陶冶,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善用輕柔、舒緩的音樂引導孕婦產生積極、平和的情緒。例如:蟲鳴、鳥叫、海浪、松濤、潺潺流水等自然界的樂音。這些聲音給人美好且豐富的聯想,將人帶入美麗、開闊的大自然,有助產生愉快、舒暢、祥和的心境。再通過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等內感覺,將訊息傳送至胎兒。
另外,孕婦不要勉強聽重金屬等太過刺激、瘋狂的音樂,或太過悲淒的樂曲,會對孕婦及胎兒形成額外的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流產。
二、中期(12~28週):運動、營養並重
●營養均衡,幫助寶寶大腦皮質發育、長大不挑食
懷孕中期,害喜現象消失,孕媽咪胃口大開,是彌補懷孕初期營養不足的好機會。從第12週起,寶寶大腦皮質迅速發育,此時完整且充分的營養非常重要。日常飲食應涵蓋6大類食物:五穀根莖類、魚肉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與油脂類。其中蛋白質是製造神經細胞的基本營養源,礦物質中的鋅對合成遺傳物質DNA(去氧核醣核酸)很重要。
●有氧運動益母子
胎盤形成,進入安定期,孕媽咪可以適度做有氧運動。一方面,因為胎兒腦部的發展,必需氧的充分供給;另一方面,有氧運動能增強孕媽咪的心肺功能與肌力,以應付身體負荷的增加。
運動宜從緩和的散步、伸展操,過渡到慢跑、練瑜珈、打太極、游泳,可視個人狀況作選擇。運動前多喝水,有助排汗,避免體溫過高;運動中要配合呼吸,不要憋氣。
●胎兒撫觸
撫觸能促進快樂荷爾蒙的分泌,令寶寶快樂、活潑。孕媽咪每天做緩慢的腹式深呼吸,撫摸肚皮,嘗試去分辨摸到的是胎兒的頭、屁股或腳,跟腹中的寶貝做身體互動。
●語音刺激影響胎兒的腦與身心發展
第20週起,胎兒就能聽到母親體外的聲音了。孕媽咪多聽簡單且輕快或柔和的兒歌、民歌、古典音樂,能讓胎寶寶大腦形成大量的α波(與心靈舒緩相關聯的腦電波,屬於慢波),可消除壓力,奠定情緒穩定的特質。
孕媽咪要控制噪音,減輕胎兒的壓力。尤其媽咪生氣時,分泌的壓力荷爾蒙,會通過臍帶傳遞給胎兒,阻礙腦與身體的發育。夫妻相處應互信、互愛,平心靜氣地互動,切忌爭吵。
●談心時間
如果孕婦無法避免與人發生爭執,在事後找一處僻靜的角落,一邊撫摸肚皮,一邊溫柔地告訴腹中的寶寶,這件事與他無關,剛才媽媽的氣憤並不表示不愛他。夜幕低垂時,與腹中的孩子談心,整理自己一天的情緒,清理心中的垃圾。談心時間也可邀請准爸爸及家中的小哥哥、小姊姊一起加入,表達大家對他的感情與期待。全家每位成員準備好自己的新角色,迎接新生命的加入。
有時朗讀詩歌,以抑揚頓挫、快慢、停頓的律動,讓寶寶感知詩歌的韻律味和節奏感。
●文字抒情
寫日記,是探索自我心靈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每天花15~20分鐘,在安靜的房間,將一天中的快樂、嚮往、焦慮、恐懼等情緒,藉著文字或繪畫抒發出來。如憶起往日的夢、兒時的經驗,都無妨寫出來、畫出來。重視自己的情緒,適度抒發深埋在潛意識的焦慮不安,憤怒不滿,或不善表達的感激、感謝等,能改善心理狀態,維護心理健康,建立成熟的人格。
三、後期(28~40週):提升對子宮收縮與骨盆底肌肉的運動覺
●幫助建立日夜節律
瑞士醫生帝爾曼的研究表明,胎兒會根據孕媽咪所分泌的荷爾蒙(褪黑激素)辨識日夜節律。所以孕媽咪作息正常,能幫助寶寶出生後建立起日夜節律。
●警覺子宮收縮
懷孕後期,胎兒手腳肌肉發達、皮下脂肪增厚,活力更強。但是當環境太吵、路上太顛簸、孕媽咪太累時,子宮就會收縮,意在提醒孕媽咪要休息,避免發生早產、難產等遺憾。
●鍛鍊骨盆底肌肉
練習「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醫生提倡的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強化對骨盆底肌肉的控制力及韌性,有助生產時張開骨盆,順利生產。
無論坐、站或躺都可練習,方法是先夾緊肛門口與尿道口肌肉(就像忍住大小便一樣),持續3~10秒,然後放鬆3~10秒,反覆做10次,每天做4回合。
●樂音降低生產痛
孕婦生產時,可帶平日喜歡的音樂到產房播放,研究證實如此可降低產婦的痛感,減少止痛針的劑量。即使日後孩子生病或煩躁不安時,這些音樂亦能幫助平撫孩子情緒。
●以喜悅的心情來期待
從一顆受精卵變成活生生的嬰兒,是人生中奇妙的難得經驗。以滿懷喜悅的心情來期待吧!寶寶會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未來,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書籍簡介
感覺統合:開發潛能
感統活動,促進孩子的腦神經發展
以往孩子出現學習或問題行為時,父母師長常會以為孩子是故意搗蛋或是偷懶不願學習;但隨著感覺統合理論的推廣,大家發現有些時候孩子是不能,而非不為!這本書提出許多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的簡易活動,可依孩子的年齡提供適切的感覺統合刺激,引導孩子主動參與,獲取成長所需的養分。
作者簡介
高麗芷
華人世界推廣感覺統合第一人,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
美國德州女子大學職能治療研究所碩士。第13屆十大傑出女青年。著作《感覺統合套書》(信誼出版)榮獲第31屆「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獎」。並獲2019年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奉獻獎。
經歷:
台北市立療養院 前復健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精神科顧問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 資深教師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 第二、三屆理事長
台灣精神復健發展協會 第二、三、五屆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