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藝術〜好好吵架


諮詢:利翠珊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許嬰寧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
採訪報導/黃美湄

吵架在生活中經常出現,即使是路上不相干的人都有可能因細故而爭得面紅耳赤。若是夫妻吵架,對家庭和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怎麼做才不會傷害彼此?

吵架,也是打開僵化關係的活水
長期從事婚姻與家庭研究的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利翠珊教授指出,「吵架」換個說法,就是「意見不合、看法有差異」。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背景、個性、看法,自然就會有差異,重要的是要學習看到彼此的差異和學習處理差異的過程。

正向來看,吵架是一種活水,可以打開僵化的關係,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習尊重別人的想法。吵架的過程有機會學習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期望。吵架的結果可能有輸有贏,或是雙輸雙贏;要如何看待或創造雙贏?在於兩個要件:1.對彼此的理解;2.平時就要練習覺察情緒、察言觀色,EQ要夠。吵架其實是溝通的一環,如果沒有處理好,變成冷戰、放棄溝通,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

吵架,一開始是因為雙方意見不同,有事需要溝通。但是許多人誤以為溝通就是要對方聽自己的,因而產生不合理的期待。初和心理諮商所許嬰寧所長從諮商輔導的角度觀察,如果要達到溝通的效果,第一步就是要放下一部分自己原有的想法,這樣才能產生合理的期待。如果雙方都不退讓,就很難找到共識,尤其是片面認為對方應該如何改變,而不思考自己可以怎樣改變,就很容易上火。

夫妻吵架的原因:經濟、長輩、生活習慣、孩子
在家庭中,很多議題都可能引起夫妻爭吵。像是經濟因素、與上一代的相處、生活習慣問題等等,有趣的是,利翠珊教授分享曾經與美國學者一起做美國和台灣夫妻的比較,發現台灣夫妻在問卷中勾選因孩子教養而爭執的比例明顯多於美國。

她也曾在科技部「牽手戀家」方案為夫妻規畫婚姻成長活動,通常單獨為成人做的婚姻課程,爸媽會覺得自己又沒問題,不需要上課,但是「牽手戀家」設計成家庭式活動,為孩子準備了小活動,也為夫妻特別設計了祕密任務,同時營造專屬於親子與夫妻間的美好時光。在這樣的活動裡,爸媽常表示很久沒有兩人時光了,找回親密感覺真的很好。但是常常也發現,爸媽因為有屬於孩子的活動而來參與的動力,勝過自己來參加成長課。可見爸媽最在乎的是孩子。既然在乎孩子,就要更謹慎看待吵架對孩子的影響了。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當下,甚至到成年
利翠珊教授從孩子成長發展的角度,將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歸納為兩個層面:

1.吵架氛圍造成負面情緒:父母吵架會引起孩子的緊張、焦慮、害怕;有些孩子會歸咎於自己,以為自己做錯了事。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建立信任、依戀關係的階段,吵架時激動、衝突的畫面,會瓦解孩子對周遭環境和人的信心。

2..模仿學習父母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模仿的對象,無論是冷戰時的壓抑表現,或是激烈的說難聽的話、動手動腳,孩子觀察後不見得在父母面前表現,但是在處理人際的挫折和困難時,卻可能會用在其他人身上(手足或同伴)。成年之後甚至表現在伴侶或親子相處上。

整體來看,孩子年齡越小,動手動腳這類非語言的行為影響越大;長大之後,語言的模仿就會顯現,像是罵難聽的話、講髒話羞辱。父母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爭吵,烙印可能會不同,如果只有爭吵,未見和好,負面的經驗難以淡化。因此,父母除了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更要學會修復家人的關係,好好吵架、用心和好。

吵架的藝術:2要3不
1. 要練習暫停一下。吵架過程一方懂得暫停,才有機會讓情緒降溫,但暫停之後,一定要回頭針對事情繼續處理完,不要不了了之,成為下次的隱憂。

2. 知道對方的底線。有時候對方看起來很壞很兇,也有可能是求救訊號,其實他需要的是你的幫助。

3. 不要罵難聽的話。難聽的話不是一次就可以罵出來的,一定是累積了很多情緒,所以要回到情緒關鍵去處理,否則一旦習慣口出惡言,就會很輕易說出口。

4. 不要翻舊帳。每次爭執都要針對當下狀況,翻舊帳只會模糊了爭吵的焦點。

5. 不要插嘴。互相插嘴無法解決紛爭。婚姻諮商師在面對案主時,他們的角色可以說是「幫助吵架」,適時提醒任何一方「讓對方好好講完話」。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