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麼學會認字的?--識字要由環境中熟悉的事物開始


文/柯華葳 (1952-2020),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有一對日本父女每天跟我在同一個地點等車。我上我的校車,日本孩子上日本學校校車。父女兩人常是邊走邊玩到等車地點;有時兩人玩剪刀、石頭、布,贏的人走兩步,輸的人好像還要退一步。作為旁觀者,我不免擔心他們會不會因此趕不上校車,還好他們都能準時到站。在路程中,父女兩人一路聊天,有時還停下來「欣賞」廣告看板上的中國字。父女兩人看似遊戲,但我認為這也是學習。

幼兒識字要從環境中學習
幼兒學識字也是這樣。在路上常常可以看到媽媽教幼兒識字;不過比較起來,我們的媽媽稍微嚴肅些。不久前,我在超市裡看見一位母親帶著4歲兒子買東西,媽媽讓小朋友幫著找東西。小朋友找到了其中一樣物品,拿來給媽媽,媽媽舉起貨品問:〝made where?〞 小朋友馬上湊上去:〝where?〞母子兩人就著小小商品標示,閱讀起來了。捷運站上,另一位媽媽指著「中正紀念堂」念出聲,然後問孩子:「甚麼『堂』?」 孩子沒特別注意,媽媽又再指一次,念出「中正紀念堂」。

識字要由生活環境中開始,通常也由自己和家人的名字開始。例如,5歲的小姊姊走在路上,突然指著招牌上的字,大聲宣布:「那是我的『恆』!」而4歲的妹妹則是看到「火」 字,就問「火」呢?媽媽說她習慣看到字旁邊就有圖示。這兩個例子顯示孩子可以認讀一些字,並且慢慢在學「字」和「圖」的表徵以及兩者的不同。

善用生活符號與熟悉事物
幼兒在生活環境中常看到許多可以命名的符號。例如,看到金黃色的M,許多幼兒會大叫 :「麥當勞!」有些幼兒則是學著認廁所上面的男生和女生的標誌。隨著對環境中符號認識的增加,幼兒學會一音一字的對應,了解「麥當勞」不只是「M」一個符號,而是三個字。

認讀字最好的方法由熟悉的事務開始,因為常常接觸這一些字,於是幼兒漸漸便能認讀出來。不過,有一位媽媽問:「女兒由8個月到2歲看書看那麼久,而且是非常喜歡『閱讀』,怎麼好像不識字?」其實,隨著和媽媽一起讀書、指認路邊字,大約需要三、四年的時間讓幼兒在腦中漸漸形成中國字的長相,也就是在腦中讓「字」成形。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有時聽到孩子念出一兩個字,就像他認「M」一樣,那只是開始注意到環境中有所謂的「字」,但還不一定算是識字。

國字形音義的規則,需要時間形成
漸漸地,幼兒會分辨國字和非國字(如數字),或是外國字。再大一些,他會知道國字應有的「長相」。家長在生活中常會觀察到以下情形:
  1. 幼兒會誤認字形相似的字,如:力和九。
  2. 幼兒讀出一個字的某一部分,如:廣東的「廣」念「黃」,逸仙的「逸」念「兔」。
這表示他腦中已經有一些字, 只是對中國字「形、音、義」間的關係還沒有形成規則。

詞彙量豐富有助於理解和認字
話說回來,對閱讀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是「詞彙量」。詞彙量隨著語言發展而得來。因此,語言是閱讀的基礎。幼兒認字時若有已知的詞彙幫助他理解,就如見到穿新衣服的老朋友,不會覺得全然陌生。進而,他學到個別的字可以組成不同的詞,並且與他腦中已有的詞彙相對應。他也學到不同詞彙裡可能有相同的字,如「可愛」、「可能」、「可不可以」 中的「可」 是同一個文字符號。

因此,豐富的語音詞彙有助於幼兒在認字時解出一字一字所排列出來的詞彙意思。若幼兒不理解一字一音的關係,和字與字可以有多種組合,即使認識字,仍無助於理解。

整體而言,周遭環境中的字是學習認字的必要條件,多和幼兒一起閱讀,使他浸淫在豐富詞彙中,然後透過有意無意的指認,幼兒將學到語音和字的一對一關係;當藉著反覆認讀這些字,並經歷上述的一些同形字的錯誤,這就是「識字」的開始了。
請你這樣做
爸爸媽媽可由以下指標來了解孩子是否已準備開始識字:
□ 會注意環境中的字。
□ 會問成人所讀的字。
□ 好奇成人對字的使用。
□ 會問口語所表達的「話」如何寫成字。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