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醫療院所門診降載,孕媽咪也考慮減少進出醫院。有哪些產檢可以線上問診?哪些檢查一定要做、哪些可延後?什麼狀況一定要就醫確認?婦產科醫師陳鈺萍給您4個貼心提醒。
文/陳鈺萍 │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自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台灣進入第三級警戒,尚未足月的孕婦,開始考慮是否應該減少產檢的次數,減少出門與群聚的機會。
28週之前仍有必要按時進醫院產檢
雖然孕婦產檢項目中的血壓、體重,可以在家自行檢查,線上與醫師確認;常規的尿糖與尿蛋白檢查也可以領取試紙在家檢測。但產檢需要確認「胎兒狀況」的部分,很難透過「線上問診」來完成。尤其28週之前,每月一次的例行產檢,幾乎都還有按時序需要做的檢查,若真的要延後或合併,可行的是第二次(16週)與第三次(20週)合併於20週檢查,不過在第一次產檢(12週)時,必須先跟醫師確認過胎兒的染色體異常篩檢方式,像是早期唐氏症篩檢(抽血+超音波)、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測(NIPT)、羊膜穿刺、或是選擇不做篩檢。20週產檢時,也需要跟醫師討論高層次超音波的檢查與否,一般建議的時間在22-26週。第四次(24週)與第五次(28週)可以將妊娠糖尿病的篩檢與第二次血清梅毒檢查合併。
28週之後可依胎動和孕媽健康狀況調整
原本28-36週的產檢,是以兩週為間隔,36週之後是每週產檢至生產。若胎動與孕婦健康狀況良好,孕婦在家可以持續偵測血壓變化與體重,跟產檢醫療院所多領一些尿液試紙在家檢測的情況下,衡量出門的風險,與醫師討論後,做出合適產檢間隔的決定。但若為高危險妊娠,不建議減少產檢次數。甚至因為病情的變化,有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產檢。
目前為止,在我門診產檢的孕婦,或是詢問其他婦產科醫師門診的情況,孕婦幾乎都還是如期產檢,很多醫療院所也沒有提供線上門診的服務。倒是有不少原本在醫學中心產檢的孕婦,因為醫學中心收治肺炎患者的關係,改到診所或地區醫院產檢,接近預產期的孕婦也可能因此變更了生產場所的選擇。不過對於產科照護的連續性來說,這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高危險妊娠的孕婦,不應該輕易變更產檢與生產的醫院。藉由這個機會,也邀請大家好好來思考「分級」醫療這件事情。
在家測胎心音有風險,需要醫療專業判讀
就台灣一般民眾的習慣,產檢與用超音波「看到」寶寶才安心是分不開的,沒有看到影像幾乎等於沒產檢到,遠距產檢是無法執行超音波檢查的。而對產科醫師來說,超音波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的第二雙眼睛,可以給我們很多關於胎兒生長與子宮環境的訊息。從超音波的發現,也可以避免或早期發現一些險兆。疫情嚴峻時或許可以拉長產檢間隔時間,或減少幾次沒有需要特殊檢查項目的產檢。但對於要看到超音波影像才會安心的孕婦及其伴侶來說,有可能因此而更焦慮不安,孕期心理層面的需求,也是需要照顧到的。
至於自己買機器在家偵測胎心音這件事情,無論是在美國或英國,都曾提出警告。畢竟胎心音的判斷還是需要醫療專業,誤判付出的代價有可能賠上胎兒甚至是母親的性命安全。
12週之前,以出血和疼痛分辨是否該急診
早期懷孕(十二週之前),如果在非門診時間發生緊急狀況,到醫院急診又讓人不安,該怎麼辦呢?在醫學中心值急診班時,最常見的其實是「不急」的「先兆性流產」。
十二週之前,無痛性的陰道出血十分常見,通常量不多,也可能是咖啡色的陳舊性出血。這樣的情況通常是「著床性出血」造成,尤其是著床性出血在子宮壁上造成血塊的時候,出血量可能會多一些。只需要持續觀察出血量有否增加,有否伴隨腹痛的情況出現,若都沒有,照醫師約定的時間檢查即可。
懷孕十二週之前的陰道出血,合併有一陣陣腹痛的情況,若已至婦產科檢查過,確定是子宮內的懷孕,確實有流產的可能。出血量會漸漸地比月經量大,腹痛會是一陣一陣的,因為需要靠子宮收縮將胚胎排出的緣故。流產與生產一樣,大部分會發生在傍晚後到清晨這段時間,這是寫在人類基因裡頭的。這時並沒有任何特別的處置,因為這個階段的流產,通常是胚胎長不起來,沒有任何方法能阻止流產的發生。平均來說,大約3-4個小時,排出胚胎後子宮收縮會停止,出血也會突然減少,可以等白天再到門診檢查,不一定要立刻跑急診。(不過就跟產程有人很快、有人很慢一樣,持續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是如果出血遠大於月經量,影響生命徵兆的穩定(感覺到心跳加速、呼吸變喘、頭暈,甚至意識產生變化),就需要立即到急診就醫。
急診關鍵:子宮外孕及二十週以上突發腹痛出血
早期懷孕,尚未至門診檢查過著床位置,合併突發的腹痛(不一定有陰道出血),就有可能是真的急症:子宮外孕。不要遲疑,請即刻至急診就醫。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月經規則的女性,自己驗孕結果是兩條線,最晚不要超過兩週,就應該安排時間到婦產科檢查,確認著床位置。月經不規則的女性,一旦驗到懷孕,請盡快至婦產科檢查。
至於二十週以上定期產檢的孕婦,發生任何腹痛或出血的情況,請至產檢的醫療院所檢查,接生單位產房護理師24小時都有人輪班,會即刻聯絡醫師做出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