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閱讀素養?

文/林玫伶  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兒童文學作家

某次會議,主持人拋出一個問題:「如果學校只能開三門課,而你是校長,你會選擇哪三種?」這是個用減法思考的好問題,當我們剝掉學校課程一層層的外套與配件,剩下的就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請與會者回去慢慢思考,他先公布他的想法:閱讀、體育、品格!

主持人的理由是:閱讀是學習各學科的基礎能力,透過閱讀由符號所組成的各科學問,可以獲得各種知識。換言之,擁有閱讀力,才能學習歷史、科學、建築、醫學等,閱讀力是不分領域的工具。而體育關乎學生身心健康,品格涉及倫理議題,只有閱讀好,卻沒有強健體魄或良好品格,學校教育也等於白搭。

這個問題不知不覺成了我經常檢視學校教育及辦學方向的思考點,許多年過去,我更加同意這三者為學校教育之本。

國際組織對中小學生閱讀素養的定義
回到閱讀,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那麼,什麼是閱讀素養呢?

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學會(簡稱IEA)主辦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是針對小學四年級的全球性學生評量。PIRLS 2006對閱讀素養有以下定義:

1. 能理解並有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2. 能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3. 能從閱讀中學習。
4.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5. 由閱讀中獲得樂趣。

此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 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針對15歲學生進行全球性學習素養評量,也提出閱讀素養是「個人藉由理解、運用與省思文本內容,以實現個人目標、發揮內在潛能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閱讀素養的內涵:興趣、學習、運用
綜合上述,筆者試圖繪製閱讀素養的內涵,如下:

在興趣方面,一個有閱讀素養的人,能從閱讀中享受樂趣,也喜歡與人談書、聊書、分享書,參與閱讀相關的活動。「興趣、喜歡、樂於參與」,是閱讀素養中最重要的前提。

在學習方面,所謂「各類文本」指的是各式各樣的文本。從學科來看,包括語文、科學、歷史、藝術等;從文類來看,包括詩歌、散文、故事、小說等;從文體來看,包括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文等;從語文來看,包括中文閱讀和英文閱讀等;從載具來看,包括紙本閱讀、數位閱讀等。簡言之,就是廣泛的、雜食性的閱讀!而閱讀各式各樣的文本時,要能理解、建構、省思,不斷與文本互動,向文本提問,可說,閱讀素養的核心在於思考。

在運用方面,閱讀是一種手段,藉以達成學習與成長的目的。個人的目標能在閱讀中實現,內在的潛能因閱讀而有所激發,甚至,透過閱讀參與公民社會,發揮影響力。

喜歡閱讀,是培養閱讀素養的好開始
對於幼兒或小學低年級孩童而言,培養閱讀素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閱讀。教師和家長可營造閱讀環境,讓孩子有親近書籍的機會;另一方面,引導孩子享受文字符號意義代表的魔力,以及解開符號密碼時的樂趣,將慢慢奠基孩子閱讀理解能力。此外,也要鼓勵孩子主動跟家人、朋友分享閱讀,例如:讀到了什麼、書上哪裡寫的/畫的很有趣、想跟書中某個角色說些什麼、想推薦這本書給誰看等等。

如此一來,閱讀力的培養便有了好的開始!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