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書養大的孩子竟然還是頑皮到讓人搖頭?

  有感於自己成長過程所造成的性格缺陷,我自懷孕初就積極閱讀各種育兒資料,以免孩子受我影響。如今我兒子剛滿三歲,活潑開朗如我所願,但又頑強得令我頭痛,其名之壞已遠近皆知,我的信心動搖了,我拿捏不準管教的態度,請告訴我該怎麼辦?



  從小我不禁止孩子的探索,譬如:玩火,我以為一次燙傷的經驗會比禁止他更有效,結果他膽子愈練愈大;孩子抽煙、嚼檳榔(公婆都會)、罵三字經,我都不敢大驚小怪,以為好奇心滿足了,他就會自動放棄,誰知他愈練愈順!我對他錯誤的行為,總是耐著性子勸導,家人對我的教養方式頗不以為然,但我自認未迷信書本,了解孩子有個別差異性,褒獎懲罰也很公平,該打的時候也會打,但他太皮,打不勝打!



  看看自己精心設計的自製教具(玩具、字卡)及選購的圖書,再看自己精疲力竭後交出的「成績單」,灰心極了!我需要打氣、加油!
教養孩子,收放之間確實甚難拿捏。管多了,怕限制他的創造力,壓抑他的情緒;管少了,又怕會玩野、學壞。不只家長,甚至在整個教育界,「管不管?」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課題。以下我們將與您分享心理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或許您自己就可在這中間找到教育孩子的分寸及方式。   

要管,就有限制。談到「限制」,其實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活在「限制」_——時間、空間、有形、無形的限制......,比如:壽命的長短決定我們「活」多久;感覺系統讓我們能與外界接觸,但也是有範圍的,大高太低的聲音我們聽不到,紅外線、紫外線我們看不到等等;走路靠右邊、紅燈停綠燈行等生活規範,讓相處在一起的人們能依規而行不致亂成一團,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不正限制了個人的某些行為?又如「良心」,就是一種無形的限制心理學家們認為兒童可以從所做事情或行動的明顯後果:如從大人對自己或對別人的賞罰,學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後從表面的服從,逐漸變成內心的一種規範,也就是「良心」。良心讓人們在無人監督指示時,仍有一定的行為標準,不致出軌傷害自己或他人。   

不管,就是不加任何限制。心理學上的探討發現,孩子在一個完全沒有限制的環境下,比如在一個沒有家具,沒有隔間,也就是沒有任何依靠、大而空曠的房間_,反而會覺得很不安全,這時他可能瑟縮到牆角,用手抱住頭,想把自己隱藏起來;他也可能正好相反的極端擴充自己成為宇宙之王,自訂規矩,自行其是,以擺平那種不安全感,而在別人看來他就十足是個小霸王了。   

因此,雖然過度的壓抑與管教,可能扼殺孩子的探索及表達能力,但我們仍然相信:明確的規矩,立場堅定而合理的賞罰,及時的限制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備條件。尤其是會傷及生命的探索和嚴重違反社會常規的言行舉止,如您寶寶玩火、抽煙、罵三字經等都是應該及時制止的,而孩子身邊的大人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環境」,為了孩子,爸媽們還應努力請有關的大人一起來改除這些不良的行為,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環境。   

愛心和尊重讓孩子快樂成長,適當的管教讓孩子茁壯健康。您已做到大部分了,加油,您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