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真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在資訊爆炸、觀念多元的時代,每一個選擇都讓父母壓力倍增。與其不斷追趕別人家的進度,不如先給自己一點餘裕,好好理解孩子的步調,也照顧自己的心。
📣分享你家孩子的成長亮點 #留言抽好書 【Podcast推薦】擔心自己沒做好?放下焦慮,找回當爸媽的快樂! 
文/陳澤佩(信誼幼兒園總園長)
還記得剛成為父母時,除了滿有喜悅的心情之外,你心中是否也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想像與期許?許多家長最初都說:「我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就好。」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開始學說話、學走路……,爸爸媽媽的心願似乎也跟著「變大」。看到朋友們在IG上曬小孩的才藝,就怕自己慢了半拍:
「是不是該讓孩子學鋼琴、學跳舞、學畫畫?」
「需不需要選雙語又有教注音符號的學校?」
進了千挑萬選的幼兒園,又擔心:
「老師說他在學校都沒有朋友、上課動來動去不專心,怎麼辦?」
「是安排的課不夠多,還是有什麼沒學到?」……
我們的擔憂,未必是孩子真的落後,而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比較。當我們將目光鎖在別人的進度表,就很容易忘了孩子其實各有節奏,也忘了自己原先那份「健康平安就好」的初心。
生活經驗是最好的成長支架
孩子一學會走路,就準備好要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爸媽可以常帶孩子到戶外去玩,光著腳丫踩踩草地,爬上爬下探索空間的距離,讓孩子打開各種感官來體驗。不必因為怕髒就只待在家裡;不必因為怕摔就上下樓梯全用抱;也不必因為怕吃不飽就猛灌牛奶、把食物剪得碎碎小小。這些生活練習都是未來照顧自己的基礎能力,先要有機會,才有熟練;熟,才能生巧,孩子越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就越有自信。下一步,便是口語與社交的練習。
真實互動,語言自然萌芽
現在很多孩子兩歲就進入幼兒園,我們也發現幼幼班裡有些孩子不太會說話,原因通常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生活裡缺少真實對話。有家長坦白承認:「陪小孩好累,我都叫他自己玩或看 iPad。」也有人說:「小孩不用表達,阿公阿嬤都知道她要什麼。」我看過一位幼幼班的孩子,開學第一天哭著朝門外喊「賴媽媽、賴媽媽」,老師很納悶,明明這個小孩的爸爸媽媽都不姓賴,難道是要找褓姆嗎?好不容易遇到了家長,才知道原來以前孩子在褓姆家,只要哭鬧,褓姆就會說「Line媽媽」,讓他跟媽媽視訊,於是他以為只要說這句話,媽媽就會出現。他們習慣了面對螢幕,與真人互動的經驗卻比較不足。
可是一~二歲正是「語彙理解」快速發展的階段,三歲左右則是奠定語言表達基礎的關鍵期,最需要的是面對面的說話、傾聽和共讀。幫助孩子從單字到句子,逐步學會有意義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每天短短十分鐘唸故事的聲音,勝過任何卡通,因為孩子最喜愛聽見爸媽的聲音,也在互動裡學會表達。學會清楚表達以後,才真正走到「要不要才藝課」的抉擇點。
主動探索的動機比證書重要
孩子三~六歲那段時間,家長最常糾結是否要讓孩子學才藝、學英文。在決定前,不妨先問自己:對於「上課(或補習)」的想法是什麼?是想要幫孩子補不足,讓他成為十項全能,還是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真正有興趣的東西?
這個階段,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生活習慣、自我照顧的能力並讓孩子保有學習的熱忱。如果我們安排才藝,只想讓孩子成為十項全能,最後往往是父母忙得團團轉,孩子卻興趣缺缺。不如先觀察孩子的喜好:喜歡敲敲打打,就去探索節奏;熱愛塗鴉,就給他顏料盡情揮灑。只要動機被點亮,學習就不再是負擔,而是孩子主動擁抱的樂事——這種內在驅力,比任何證書都珍貴。
回到初心,陪孩子踏實前行
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是有時序性、有發展重點的,像一顆小種子長成大樹,也像蓋房子要先搭鷹架。按著時序提供孩子所學習需要的幫助,讓種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有一個支架可以向上攀附,小樹幹長直了,未來的枝芽自然繁茂;基底穩固了,房子才能搭建得又穩又堅固。在對的時間提供孩子需要的幫助,不僅事半功倍,也幫助孩子自信又快樂。
不必急著追趕別人的速度,先幫孩子奠基,也讓自己喘口氣。也希望爸爸媽媽能記得那句最初的心願「健康平安就好」,耐心等候孩子自在生長,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看更多自在父母專題文章【享受不完美,成就自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