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時脾氣暴躁、注意力差,成績也跟著下滑,這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而可能是壓力正在影響他們的大腦運作。了解壓力對孩子身心的影響,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穩定情緒、找回學習的力量。

文/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一位讀者來信說她的孩子就讀台北一所升學至上的私立中學,最近孩子沒有胃口、不想吃飯,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雖然每天讀書做功課到半夜,考試成績反而下降,成績下降使他更緊張,緊張又更讀不進去,變成惡性循環。她知道孩子這些現象應該是功課壓力太大的關係,但聽說壓力會對大腦造成傷害,讓她更擔心,可是孩子又不能不升學,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來信詢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幫助孩子減壓?
壓力如何悄悄改變大腦
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是由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當我們感受到威脅或攻擊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adrenaline),讓我們決定是要戰、還是逃,然後分泌皮質醇,促使肝臟釋放出葡萄糖來維持體力和警覺,直到危險解除。
當危機來臨時,大腦的下視丘(hypothalamus)會分泌CRH(corticotropin release hormone)到腦下垂體(pituitary),接著透過ACTH(adrenocorticotropin hormone)把指令傳達到腎上腺皮質(adrenal gland)去分泌皮質醇(這就是HPA軸)來應付壓力。短期的壓力沒有影響,畢竟我們每天都面臨生活上的各種情境,但長期的壓力就會導致焦慮、憂鬱、記憶力衰退、免疫系統受損、血糖代謝失衡、慢性疲勞等各種不適。
研究的確發現,
長期的緊張會使HPA軸過度活化,大腦因此泡在醣皮質素(glucocorticoid)這個壓力荷爾蒙中,造成大腦額葉皮質受損。而額葉皮質被稱為「總裁腦」,是大腦執行功能所在地,掌管著工作記憶、注意力、資源分配、衝動抑制等重要功能,這些功能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
我們看到孩子太緊張時,有讀沒有懂,考試和反應都會失常,本來會的題目也變成不會了。這是因為壓力減弱了前額葉皮質和海馬迴的連接,無法將新訊息變成新策略,反而強化原來已經習慣卻是錯誤的神經迴路。從外表看起來,就是呆若木雞不會反應。
壓力不只影響學習,還可能改變人格
人的確常因恐懼而做出習慣性的衝動行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在恐懼時,杏仁核會快速但不正確的處理情緒。當恐懼使海馬迴僵化,壓力荷爾蒙又強化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在前額葉皮質的訊號,使得大腦無法集中在該注意的事物上,反而因訊號過強而出現混亂,做出了不對的行為來。所以,不要責罵他,責罵只會更加深他的恐懼感,使前額葉皮質更不能聚焦處理訊息。
研究也發現
緊張會干擾並中斷工作記憶,導致大腦皮質不同區域神經元的訊號不同步(desynchronize),使得注意力移轉能力失常,無法隨刺激的移轉而調整,只能應付眼前的壓力,無法執行新任務。
長期壓力不只會干擾學習功能,也可能引發攻擊行為。在動物實驗中,當實驗者電擊老鼠時,會使牠的皮質醇和血壓迅速增高,如果持續電擊,牠可能會得胃潰瘍,但是如果牠能咬另一隻老鼠,壓力荷爾蒙就會明顯下降。這可能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在外受挫後,會用傷害家人的方式來紓解內在壓力。研究甚至發現,美國主場球隊輸球時,當地的家暴率就會上升10%。一般來說,孩子往往成為大人遷怒時(Displacement aggression)的受害者。
壓力也會影響風險判斷。研究發現,壓力會降低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增加杏仁核功能,這會改變評估勝算的機率,容易做出「豁出去」的冒險行為。在中度壓力下,男性喜歡冒險,而女性不會。不過,長期壓力會使人失去正確評估危險的能力,所以警察在長期緊張狀況下容易出現失誤開槍。
至於大腦的改變,
在生命的不同期間,壓力對大腦的傷害部位也不同。如果在幼年期受到性侵害,海馬迴的體積會減少(所以受虐兒的功課常比較差),如果發生在十四到十六歲之間,前額葉皮質的體積會減少(人格因此被改變)。因為海馬迴在四、五歲時發育完成,當在發育階段受到重大壓力,大腦就會分泌皮質醇來抵抗壓力,因而影響海馬迴的發育。相反的,前額葉皮質在幼年期發育得慢,但在青春期卻很快,所以這個時期的壓力更容易影響前額葉皮質的功能。
有效幫孩子減壓
減低功課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去運動。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大腦自己衍生的營養素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它們會舒解心情,增加記憶力與注意力,甚至幫助睡眠(血清素跟褪黑激素有關)。
其實功課壓力來自內心的不確定感,如果是成竹在胸就不會緊張了。早年我念書時,碰到一位很好的老師,他教我們
每一天都把各科溫習一遍,透過每天看一遍,即使不刻意背也會因為看多了而熟悉。記憶就是熟悉度,我用這法就把北一女繁重的功課應付過來了。後來在實驗室做記憶的研究時,才知道
這個方法叫「間隔記憶法」,的確是有效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讓孩子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