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領悟力比別的孩子差!
我只有一個女兒,現已三歲多了。我發現她的領悟力很差,每次講完故事,我都會順帶問幾個問題,她常常都答不出來。一碰到這種狀況,我就會生氣的叫她離開房間,以示懲罰。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別的孩子都能答得很好,唯獨她就不行?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為了讓孩子能適應未來競爭社會的挑戰,為人父母的我們無不卯足了全力,為孩子的未來預做準備。可能就是因為這份急切的心情,使我們內心隱含著很深的焦慮,也因著擔心而讓自己督促孩子的步伐不得鬆懈。父母在這樣的心情下面對孩子,很自然的就時常出現缺乏耐心、無法等待的反應來,反而不能用較平靜的心情來看待孩子的問題。
您所提及的親子衝突情境,似乎就是落入了這樣的情緒反應。事實上,女兒無法正確回答您的問題,並不表示她的領悟能力出了問題;因為問題的難度及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況、注意力集中度,都會明顯影響孩子的表現。所以,我們在做判斷時,千萬不要只從單方面來考量,否則很容易從擔憂的角度去做解釋(如:孩子領悟力不佳,所以無法回答問題)。如此一來,焦躁的情緒又更會影響到我們的作法。
一般而言,幼兒的情緒原本就不是很穩定,再加上注意力短暫的特質(三歲的幼兒平均只能有七分鐘的注意持續力),所以對需要思考及記憶的問題,常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此時,若父母的期望又高於幼兒本身的能力時,其間的衝突是可預期的。
其次,要提醒您的是:雖然以故事情節來做問答的素材,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對多數幼兒而言,聽父母說故事是莫大的享受,親子共讀也是親情交流的最佳時機。因而,當「講故事」以「考試」收場時,孩子反而會視聽故事為畏途,自然不會全心陶醉在故事情節之中,對故事中的人事物就不會記得那麼鮮明、深刻,回答問題的表現當然也會大打折扣了。
其實,父母若想要對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所瞭解,「問問題」並非最好的方式,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對事物的反應方式及一般的能力表現。以三歲的孩子來說,他應有的理解能力表現大致是:對於日常交談內容已能瞭解,並做適當的回應;對於顏色及數量的概念,正處於學習的階段,只能有初淺的認識;對於熟知的事物,則常會在平日生活中做比對及類推,也就是已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了。
父母親實在不必用「考」孩子的方式來瞭解孩子,只要用「心」去看待孩子,相信就能掌握孩子的成長了。
您所提及的親子衝突情境,似乎就是落入了這樣的情緒反應。事實上,女兒無法正確回答您的問題,並不表示她的領悟能力出了問題;因為問題的難度及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況、注意力集中度,都會明顯影響孩子的表現。所以,我們在做判斷時,千萬不要只從單方面來考量,否則很容易從擔憂的角度去做解釋(如:孩子領悟力不佳,所以無法回答問題)。如此一來,焦躁的情緒又更會影響到我們的作法。
一般而言,幼兒的情緒原本就不是很穩定,再加上注意力短暫的特質(三歲的幼兒平均只能有七分鐘的注意持續力),所以對需要思考及記憶的問題,常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此時,若父母的期望又高於幼兒本身的能力時,其間的衝突是可預期的。
其次,要提醒您的是:雖然以故事情節來做問答的素材,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對多數幼兒而言,聽父母說故事是莫大的享受,親子共讀也是親情交流的最佳時機。因而,當「講故事」以「考試」收場時,孩子反而會視聽故事為畏途,自然不會全心陶醉在故事情節之中,對故事中的人事物就不會記得那麼鮮明、深刻,回答問題的表現當然也會大打折扣了。
其實,父母若想要對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所瞭解,「問問題」並非最好的方式,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對事物的反應方式及一般的能力表現。以三歲的孩子來說,他應有的理解能力表現大致是:對於日常交談內容已能瞭解,並做適當的回應;對於顏色及數量的概念,正處於學習的階段,只能有初淺的認識;對於熟知的事物,則常會在平日生活中做比對及類推,也就是已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了。
父母親實在不必用「考」孩子的方式來瞭解孩子,只要用「心」去看待孩子,相信就能掌握孩子的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