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生產傷害為何?

  

以鎖骨骨折最為常見,其次為上臂骨(肱骨) 及大腿骨(股骨)骨折。鎖骨骨折的發生率可達2﹪或更高,但因為許多的鎖骨骨折並未被發現,所以確實的發生率無人知道,而且發生率的高低也因接生的技術有異。其發生主要因為嬰兒的肩膀過寬或太厚,在通過產道時,因而擠壞或拉扯而骨折。

鎖骨發生骨折時,在頸部下方近肩膀處會出現微腫、皮下瘀血,觸壓或活動同側上肢時,局部有骨擦聲及痛感。患者較不喜歡動同側之上肢,尤其是肩部,但手肘及肘部之活動均無問題。懷疑有鎖骨骨折時,最好照X光求證,以與臂叢神經傷害或肱骨骨折作鑑別診斷。當家屬看到鎖骨斷裂甚至錯開時,大都非常惶恐。其實,這種骨折並不需要以繃帶或石膏來加以固定,只要讓小孩子平躺,抱著餵奶或洗澡時略為小心一點就好了,七到十天之後,骨折處就會粘合在一起,一個月左右骨折就會癒合。此時即使骨折部位有彎曲成隆起現象也不必擔心,將來都會變平,也不會有任何的後遺症。有些家長過度緊張,一方面要追究責任,尋求賠償或減免醫藥費,再方面就是要求保證,將來不會有問題。事實證明,這些都是過慮或不必要的。

至於上臂骨(肱骨)骨折,只要簡單地加以固定於身側,二~三週骨折就會癒合。大腿骨折時,則最好在醫院作皮膚牽引術,把兩側下肢往上吊,一~二週後再包石膏約六週,骨折就可癒合,此處骨折最重要的就是把方向對正,稍稍彎曲或重合都沒有關係。

在鑑別診斷上,若是上肢,尤其是肩膀及肘部,有不能活動的現象時,很可能是臂叢神經受到傷害,後者情況就嚴重多了。若出生時已有或發生多處骨折,甚至四肢已呈現彎曲現象時,須懷疑小孩是否罹患了先天性成骨不良症。這是一種遺傳病,但大部份的病患係因基因突變而來,其家族中並無同樣的患者,但其後代則可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機會可得相同病症。在X光上,這種病患的骨頭骨質疏鬆、纖細,且可見多處已癒合但呈彎曲的骨折處。骨折的治療上雖很簡單但因容易再折斷,長時間的問題很多,最好由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來處理。

二、臂叢神經傷害使孩子上肢無力,不能抬高,須耐心治療和復健

這表示支配上肢的神經在生產的過程中受了傷,以致發生上肢不等程度的麻痺現象。其發生率約在千分之零點四到千分之二之間,而與產科的知識與接生技術大有關係。這種傷害多半發生於過胖嬰兒(母親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症候者,或營養太好者),或母親產道狹窄,產前未能仔細評估,勉強由產道出生,往往頭出來之後,嬰兒的肩膀仍被卡住,勉強拉出來,輕則發生鎖骨或肱骨骨折,嚴重時則發生臂叢神經傷害。由於作用機轉,臂叢神經的上部(即第五、六條頸椎神經)最容易被拉斷或拉傷,嚴重時,則全部臂叢神經均受傷,若臀部先生出來,而手及頸部卡住了,則可能發生臂叢神經下部之傷害。三種情況中以上部傷害最為常見,預後也較好。

臨床上的表徵,最明顯的就是患側上肢直放於身側,無法活動肩膀或肘部。臂叢神經上部受傷時,其手指及手腕部仍可活動;全部傷害時,則整隻手部無法動彈,下部神經傷害時,手掌都可動,但肘部及肩部反而不能動,不過,這種情況最為少見。當然,如前所述,須查明上肢不動是否因骨折而引起,或是腎叢神經傷害同時合併鎖骨或肱骨骨折。

從出生的病史、臨床表徵,診斷臂叢神經傷害並無困難,X光僅作為排除其他可能性之參考,肌電圖檢查可作為評估區分傷害神經位置及日後追琮、恢復情況之參考。

父母們最關心的就是,將來小孩子的手是否可以完全恢復正常。關於這方面的報告雖然不少,但因為對於傷害程度的評估、長期的追蹤,以及所謂「正常」或「有用」上肢的標準每人使用的都一致,雖然有人報告高達90﹪以上的恢復率,然而一般認為,完全恢復正常的比例約只有20﹪左右。預後較好的,就是臂叢神經上部受損害者,在三個月內已恢復現象者(尤其是手肘能彎曲者) 。這種神經復原的現象,可以持續到十八個月左右,再來的進步只好靠復健及訓練了。

出生二週內,因神經受傷不久,最好不要作大幅度的活動,可以將手臂輕放於身側或用小布巾吊於頸部。有些人擔心將來小孩子的手臂發生內收及內旋攣縮,而將其上肢上舉反轉(自由女神式)固定於床頭上,這是不好的,因為如此可以造成另一個方向的攣縮以及關節變形。二週以後,就需開始做手腕、肘及肩的關節活動,以維持其柔軟度,最好定期由復健醫師及小兒骨科醫師來指導及檢查。並利用肌電圖檢查來評估傷害的嚴重桯度,以及知道神經肌肉功能恢復的情形。電刺激則可避免肌肉的萎縮,不過這必須有耐心地、定期到復健部做才行。這些關節活動及電刺激都是用以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以免日後神經復原了,卻因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而無法充分發揮功能。

雖然神經的復原在十八個月以後就不再出現,但經由復健及訓練,大部份的上肢還是能恢復相當程度的功能。若是由於神經受傷、肌肉力量不均衡、復健不足而造成關節的攣縮而影響功能時,在上小學前接受手術矯正,可以使上肢的功能改善不少。例如,許多小孩的手臂不易抬高、外展,用手吃東西或摸頭時都有困難,以筋鬆弛及轉移手術,或切骨手術,便可改善這種現象。

三、腦性麻痺的病兒將來走路不穩、智能可能有間題

腦性麻痺係指末成熟的腦部在懷孕時、生產過桯中、或產後,因先天或後天的病變、傷害,而有動作及姿勢之障礙,嚴重時,可影響智能、聽力、視力及胃腸道功能。生產時產程過長、臍帶繞頸、窒息等,均可引起缺氧而造成腦部的傷害,所以如果小孩生下來黑黑的,超過三分鐘以上不哭,將來多少都會有問題。早產兒的腦部及肺部發育較不成熟,故容易受到傷害及腦部出血。反過來說,造成腦性麻痺的原因很多,不要把所有過錯都歸罪於接生的醫師身上。

腦性麻痺兒初期的表現可能只是吮食無力、各項動作的發育較同年齡的兒童緩慢、該站立走路時仍然無力,或是肌肉甚緊,老是墊腳尖站。較輕的病童在七歲以前就會走路,到七歲不能走路者,將來走路的希望也不大。許多小孩子都是因為動作或智能的發育遲緩、行走障礙,才讓小兒科或骨科醫師診斷出有腦性麻痺的現象。

腦性麻痺的病人其腦部的傷害雖非進行性,但所引起的肌肉緊張、不對稱,以及續發的關節攣縮卻可隨著成長或缺乏治療而日益明顯。行動上有困難,再加上智能、聽力、視力、胃腸等的問題重重,家長們除了要有充分的愛心外,尚需耐心地做好醫療、養護、教育、復健旳工作,才能讓病童過著較近正常的生活。在治療過程中,必要時須接受手術矯正斜視,或矯正肌肉攣縮、關節變形。須暸解的是,手術後的復健與手術前的復健一樣重要,有些家長希望藉著手術使小孩完全以復正常,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醫生們只是幫忙小孩,使他們更接近正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