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兒,該怎麼辦?

發展遲緩兒,該怎麼辦?
發展遲緩的重要徵兆象?
有一些孩子是屬於發展遲緩的高危險群,例如:早產兒、高黃疸症、先天性感染症、顱內出血、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型、受虐兒、有智障家族史、嚴重缺乏環境刺激者等。不過,根據統計數據,另有三分之二的發展遲緩兒童,並非來自這些高危險群的家庭,因此,如何針對嬰幼兒的發展能力進行全面篩檢,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密切的伙伴,父母對孩子成長的瞭解,不但可使孩子得到適當的照顧及教育,幫助孩子發揮潛能,更能及早發現發展遲緩的現象,因此,平時在家中請注意所謂的「兒童發展紅綠燈」—發展警訊,如:
‧六個月—不會翻身,聽到聲音不會轉向聲源,扶站時雙腳不能支撐,手不會伸向眼前物體,不會自動發出笑聲。
‧一歲—不會玩躲貓貓,不會坐或自行拉著物體站立起來,不會作手勢(如再見),無法發出「答答」、「啪啪」等聲音,不會用手指拿小食物自行餵食。
‧十八個月—還不會放手走路,或仍踮著腳尖行走,不會叫爸爸媽媽,不喜歡與大人玩,不瞭解大人簡單的指示,不會以拇指及食指末端拿小東西。
‧二歲—不會扶著欄杆上下樓梯,不會堆高三、四塊積木,不會正確指出身體的一部分。
‧三歲—還不會跑,不會玩玩具,不會說簡單句子如「媽媽抱」、「爸爸來」等。
‧四歲—不會辨認三種顏色,白天晚上還不會控制大小便,不會模仿畫圖形,不會回答簡單的問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五歲—還不會一步一階地上下樓梯,不會與其他小孩一起玩遊戲,不會說短故事,穿衣服不會扣扣子。
萬一孩子有了以上的發展警訊,並不意謂著孩子一定有問題,但須請醫師進一步檢查及評估。另外,幼兒園老師常觀察孩子活動、遊戲、學習、注意力等問題,是另一道偵測發展遲緩的防線。

而小兒科醫師是孩子三歲以前最可能遇到的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士,應責無旁貸地負起偵測、篩檢發展遲緩的孩子,給予父母親必要的資訊。

簡易發現異常要點
除了上述的偵測發展特徵之外,父母也可以運用下列的方式,透過平日相處的機會,若是發現異常現象時,應及早請專科醫師評估。父母可依以下幾點發現孩子的異常狀況:
1. 發育慢:
發育比一般孩子都來得慢,如:一歲半仍不會走路或不會說話,此時應及早評估是否有神經肌肉、新陳代謝及聽力障礙等問題。
2. 臉或五官長得較不自然:
臉長得不對稱、耳朵畸形或耳前有小肉瘤、兩眼間距離寬、鼻樑扁平、嘴唇太薄或太厚等,均應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先天或遺傳性疾病。
3. 髮膚顏色較淡:
有些先天代謝疾病(如苯酮尿症),患者頭髮及皮膚顏色較淡;某些染色體異常也會有類似現象。若非家族性的特徵,則應請醫師評估。
4. 行為異常:
孩子缺少社交性、不理人,即使親如父母亦無目光的接觸,則應評估自閉症的可能性。
5. 味道不一樣:
小孩的汗或尿液出現奇特的味道,例如霉臭味、臭襪子味或楓樹糖漿味等,若再加上生長發展異常,就應懷疑是否先天代謝異常。

發展遲緩兒,父母的因應之道
家有遲緩兒時,父母一定會覺得灰心喪志,為了要讓父母減少出現孤立無援、茫然失措的現象,建議父母可依下列步驟來解決困擾:
1. 自我充實:可閱讀相關書籍或聽演講,以預知、瞭解孩子在各年齡層發展的狀況及教養方式。並瞭解早期療育之內容、方式及效能,以備需要時較能和治療師溝通。
2. 經驗交流:參加相關團體的家長聯誼,交換面對孩子發展問題的相關經驗。
3. 評估、求診:可透過各地區的發展遲緩通報系統,及早進行早期療育的診斷與輔導。協助孩子及早接受發展評估及專業診斷。

相關機構:
‧各地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協會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