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孩子一起「共讀」?

怎麼和孩子一起「共讀」?
0~3歲兒的親子共讀
孩子在出生之後就可以開始接觸書,當父母親為孩子念誦兒歌或圖書時,孩子雖然還無法理解口語的內容,但是透過溫柔和諧的語調,孩子接收到關愛的訊息,情緒得到安撫,而在聆聽的過程中,更有助於聽覺的刺激與發展,也為日後的語言能力奠定基礎。

六個月左右的嬰兒,感覺動作的發展靈敏,他們喜歡以抓握、啃咬、敲打等方式探索物品,材質耐用、可探索、可清洗的塑膠書應是必備的玩具書。這類的感官操作玩具書,具備多樣化的功能,可滿足嬰兒以口和手探索的習性,待孩子稍長之後,這類塑膠書可提供指物命名和看圖說話之用,有些塑膠書還兼具玩水和洗澡的功能,例如:《小魚嚕啦啦》(信誼)都是非常討喜的塑膠玩具書。

一歲以上的孩子,手部動作更靈活了,他們喜歡以手翻拍圖書,也會主動參與親子共讀,專心看圖指物,操作探索圖書的內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接觸各種材質的感官操作玩具書,無論是提供觸覺遊戲的硬頁書《好玩的東西》(上誼)或是提供嗅覺刺激的硬頁書《好吃的食物》(上誼),都能帶給孩子無比的探索樂趣。此外,以孩子熟悉的躲貓貓遊戲為題的翻翻書,例如:硬頁書《遊戲時間躲貓貓》(上誼)和布書《Peekaboo, I Love You》(Lamaze),也會帶給孩子驚喜與快樂,非常適合親子共讀、共玩。

3歲以上的親子共讀技巧
三、四歲之後,無論男女,都較其他學前階段孩子更精力充沛、活蹦亂跳,父母老師常會為了他的「興奮過度」,而大傷腦筋;因此,孩子在共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應該不是刻意搗蛋,而是由於旺盛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父母不妨隨著他的興趣與發問,讓共讀的方式變得更有彈性、富變化性。有些技巧可以幫助孩子「乖乖地」把故事聽完:
一、 講故事前,先約法三章:
與孩子明確訂定看書的規則,如一天說兩個故事;聽完故事,才能問問題。
二、 以反問的方式來面對孩子的問話:
當孩子喜歡不斷提問時,可以引導他說出自己的看法與預測,並從故事情節中發現答案。
三、 將孩子的問題記錄下來,一併回答:
如果孩子急著邊聽邊問,可以準備紙筆,先將他的問題記錄下來,等故事說完後,再一併回答。
四、 用緩兵之計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了避免孩子的發問會干擾故事的完整性,偶爾,也可運用緩兵之計來暫時回應,例如聽到孩子發問時,您只需回應:嗯!好問題,等一下說不定就有答案了哦。待故事說完,再簡要回答。
五、 運用輪讀的方式:
親子輪讀,不但可以營造不同的共讀氣氛,更可以滿足孩子想說、想問的欲望。

小學生的親子閱讀計劃
根據教育部推行的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平均每週要讀兩本書呢!不如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挑幾本好書吧!以下提供幾個挑書的原則,給父母做參考。
1. 附注音的簡易故事書:
低年級的孩子已認得不少常用字,也會利用注音來幫忙認字,因此「圖像」漸漸從閱讀的主體退居為插圖點綴的角色。挑選時應注意的是生難字彙的量會不會太多,句型的結構會不會太複雜。例如《小珍珠》、《骨頭博士找骨頭》等一系列專為閱讀初學者撰寫的「兒童閱讀列車」,便是很好的選擇。
2. 短篇章節小說適合親子共讀:
雖然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逐漸成熟,但他還是喜歡父母讀給他聽。針對此年齡的孩子,父母在共讀活動中可加入一些變化,例如挑一本短篇的章節小說,每天睡前讀一段給孩子聽。如果故事比較複雜,可以在讀新的章節之前,幫孩子複習一下之前的情節。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較好,也可以和孩子輪讀,父母先讀一段,再請孩子讀一段。但要注意應選擇孩子可以成功參與共唸的書,孩子才能獲得閱讀的自信與成就感。
3. 參考好書推介:
許多政府單位或民間組織每年都會票選出優良好書,例如文建會的「台灣兒童文學100」、行政院新聞局推界的「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暨小太陽獎得獎作品」、由文建會、民生報、國語日報、幼獅少年及台北市立圖書館合辦的「好書大家讀」等,都是具有公信力的選書,而且這些資訊上網就可以查詢得到呢。
4. 以孩子的興趣為依歸:
選書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依歸,因為孩子有興趣便能引起主動閱讀的動機。帶著孩子一起去圖書館或逛書店,讓孩子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書,不必設限孩子一定要買某一特定類型或主題的書。千萬不要因為父母的主觀,反而壞了孩子的胃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