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導孩子生活禮儀呢?

如何教導孩子生活禮儀呢?

學習「禮貌」之前
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禮貌的,社交技巧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認識、學習,與消化、練習。其實,許多社交禮儀規範有其約定俗成的文化意函,其中有許多我們自己也講不清說不明的習慣和制約。因此,在期待孩子的行為能夠吻合一般社會禮儀的同時,請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時間、犯錯的空間、以及體驗的機會。

學前階段的孩子,很喜歡和人相處,更確切一點說,他是喜歡觀察父母和其他人相處的樣子,這也就是說,父母正是他最佳的禮貌典範!因此,當父母發現小孩用粗魯的言語來回應別人的問題、見到他用不雅的動作表達他的想法時,或許看見的是自己平日行為的小小縮影。請不要忽略,孩子的模仿行為,是隨時都能滲透的!

如何教孩子有禮貌
學齡前,行為舉止、生活常規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成長重點。以下建議是提供爸媽在教導小小孩社會人際禮儀時的一些想法。

1. 以身作則:
孩子的觀察是十分敏銳的。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還是一句老話,身教甚於言教。讓孩子看見,你會在等車時排隊、會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聲謝謝、會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如果你自己能注意到這些生活小細節,也將會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小動作,其實都有它的「道德意涵」,而孩子就在這不知不覺中模仿你的模樣,轉化成他自身的行為模式。

2. 清楚堅定的原則,有跡可循的做法:
往往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孩子來說最沒有說服力。要告訴學齡前小朋友最好的方法是「你看那裡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呀。」與其「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到不如明明白白具體的說:「今天下午在圖書館裡面看書的時候,記得要像小螞蟻一樣說話,不要當吵人的大烏鴉喔。」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不能因自己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3. 訴諸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影響力,這時爸媽可以藉由「你看,你說阿公晚安的時候,阿公多高興啊。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呀。」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在他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用這些「好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而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內化延伸,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暖的一面。

4.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適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了解。如果只是敷衍、答不對題,不但打退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