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假想友伴」?
孩子有「假想友伴」?
假想友伴,有害嗎?
三~五歲時,孩子的想像力迅速發展,使得他們不太能分辨事實和想像。因此他們常會幻想出一個玩伴,也許是洋娃娃,也許是狗熊,也許是個根本不存在的「假體」;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全是「真」的,這是孩子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
根據研究指出,有假想同伴的孩子顯得較聰明、有想像,比較會說話,會自我啟發,對孩子的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而獨生子女或排行老大的孩子較常發生有假想同伴的狀況。一般情形下,父母不必去阻止孩子的想像,亦勿取笑或責備,這個親密的「朋友」負有為您的孩子紓解委屈、排遣憂傷、消除煩悶的功能,因此給予尊重與接受,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了。
當孩子以運用想像出來的「友伴」來解除焦慮或抒發情感時,父母就要敏感地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並適時給予協助,引導孩子把埋藏的焦慮表現出來。
另外,當孩子的真實環境中的友伴經驗更加豐富之後,他就能減少或縮短孩子耽於假想的時間。
假想友伴,孩子最忠實的朋友
通常排行老大、獨生子女,或玩伴較少的幼兒,較常發展出假想玩伴。尤其當强烈的感受一出現,如:生氣、害怕、不安或孤單時,孩子們就會想和假想玩伴對話。隨著語言、認知的發展,孩子開始對周遭事物有更多瞭解,他們也會將自己的慾望與生活所學的規範,展現在與假想玩伴玩耍的過程中,如:假想玩伴想偷吃糖果,孩子會說:「不可以!媽媽說過不能偷吃糖,這樣是不對的。」
孩子與假想玩伴的互動,會讓他練習新學會的語言與社會技巧。孩子常像是扮演「導演」的角色,他們自導自演著、也指導假想玩伴該有的行為與對話,無形中培養出孩子的創造力。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63%的7歲以下兒童,都曾有假想玩伴。這種現象不是因為孩子與外界互動困難,而是象徵他們具有社交能力。他們將自己所瞭解到的人際互動模式,預演在與假想玩伴的對話中,使自己能更自信地面對真實的人際應對。
和孩子一起「交朋友」!
因此,當孩子告訴您,他的好朋友是「豆豆」或「小仙女」,或者您常看到孩子對著「空氣」講話時,您其實不必太緊張的。不過,您可以做的是:
1. 與孩子共享「假想性友伴」的樂趣:
可以問問孩子他的好朋友長什麼樣子,他今天跟好朋友談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甚至可以和他一起動手做個想禮物送他的好朋友。從這當中,您或許能大大的與孩子共享想像的樂趣,甚至憶起自己兒時的「好朋友」喔!
2. 感受及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況與需要:
請反省一下自己最近常不常陪孩子玩,觀察或了解孩子在家中級學校的交友狀況是否良好,用心去感覺一下孩子最近快不快樂等。如果上述情況都是肯定的,那麼孩子只是在正常的發展狀況下享受他的「假想性友誼」。反之,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您可要注意一下了!因為孩子可能正飽嚐孤單或不滿的情緒。您需要多花些精神,關懷一下您的寶貝囉!
三~五歲時,孩子的想像力迅速發展,使得他們不太能分辨事實和想像。因此他們常會幻想出一個玩伴,也許是洋娃娃,也許是狗熊,也許是個根本不存在的「假體」;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全是「真」的,這是孩子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
根據研究指出,有假想同伴的孩子顯得較聰明、有想像,比較會說話,會自我啟發,對孩子的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而獨生子女或排行老大的孩子較常發生有假想同伴的狀況。一般情形下,父母不必去阻止孩子的想像,亦勿取笑或責備,這個親密的「朋友」負有為您的孩子紓解委屈、排遣憂傷、消除煩悶的功能,因此給予尊重與接受,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了。
當孩子以運用想像出來的「友伴」來解除焦慮或抒發情感時,父母就要敏感地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並適時給予協助,引導孩子把埋藏的焦慮表現出來。
另外,當孩子的真實環境中的友伴經驗更加豐富之後,他就能減少或縮短孩子耽於假想的時間。
假想友伴,孩子最忠實的朋友
通常排行老大、獨生子女,或玩伴較少的幼兒,較常發展出假想玩伴。尤其當强烈的感受一出現,如:生氣、害怕、不安或孤單時,孩子們就會想和假想玩伴對話。隨著語言、認知的發展,孩子開始對周遭事物有更多瞭解,他們也會將自己的慾望與生活所學的規範,展現在與假想玩伴玩耍的過程中,如:假想玩伴想偷吃糖果,孩子會說:「不可以!媽媽說過不能偷吃糖,這樣是不對的。」
孩子與假想玩伴的互動,會讓他練習新學會的語言與社會技巧。孩子常像是扮演「導演」的角色,他們自導自演著、也指導假想玩伴該有的行為與對話,無形中培養出孩子的創造力。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63%的7歲以下兒童,都曾有假想玩伴。這種現象不是因為孩子與外界互動困難,而是象徵他們具有社交能力。他們將自己所瞭解到的人際互動模式,預演在與假想玩伴的對話中,使自己能更自信地面對真實的人際應對。
和孩子一起「交朋友」!
因此,當孩子告訴您,他的好朋友是「豆豆」或「小仙女」,或者您常看到孩子對著「空氣」講話時,您其實不必太緊張的。不過,您可以做的是:
1. 與孩子共享「假想性友伴」的樂趣:
可以問問孩子他的好朋友長什麼樣子,他今天跟好朋友談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甚至可以和他一起動手做個想禮物送他的好朋友。從這當中,您或許能大大的與孩子共享想像的樂趣,甚至憶起自己兒時的「好朋友」喔!
2. 感受及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況與需要:
請反省一下自己最近常不常陪孩子玩,觀察或了解孩子在家中級學校的交友狀況是否良好,用心去感覺一下孩子最近快不快樂等。如果上述情況都是肯定的,那麼孩子只是在正常的發展狀況下享受他的「假想性友誼」。反之,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您可要注意一下了!因為孩子可能正飽嚐孤單或不滿的情緒。您需要多花些精神,關懷一下您的寶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