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複製了上一代的教養方式在孩子身上?

  兒子現在四歲剛過,個性漸漸可以看出來了,大致上是很好帶的,但有些小毛病:譬如太求完美——衣服弄髒一點就一定要換,每天還要「管」我們有沒有把拖鞋排整齊;內向——除非很熟的客人,他絕不肯出來見人,更別提是說話、搭訕了,有時候我看了很氣,想動鞭子。



  最近回娘家,爸爸告訴我:「兒子這些臭脾氣,簡直和你小時候一模一樣。」才頓然醒悟,那些我生氣的原因,不也就是我性格中的一部分,而且一直困擾自己到現在?我是不是在向自己生氣呢?再回憶自己的童年,我覺得我媽管教我的方式,似乎一成不變地被我搬到兒子身上,不明究理的人若能同時看到這兩種教養方式,一定以為是同一齣劇本的演出。



  我也想起,媽媽好像也同樣有我所憎惡的這些脾氣;雖然媽媽過世多年,可是她對我的影響一直都在,而今天我又發現,這些影響還可能延續給我的孩子。



  我又生氣又害怕又有點歡喜(說不清楚),歡喜的是孩子會有點像我們;害怕的是,人真的這樣就被決定了嗎?他自己決定的權利和自由呢?
從其他角度看,人有某些程度是不由自主、早被決定的。譬如,在受精的一剎那,我們的性別、遺傳基因、將來是不是捲髮、有沒有雙眼皮、長什麼樣子,就都被老天安排好了,這是個人無法控制的生物層面。   

而在「非生物」層面,如:我們出生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在這樣的語言、風俗習慣熏陶之下長大,自然和一位藍眼金髮的美國人有所不同。他們不會像我們那樣重視親屬、輩份,也缺乏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觀念。生在什麼社會,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   

再來是您所關心的——家庭,這也不是個人所能選擇的,家庭氣氛、父母的人格以及對我們的教養方式都不能選。而「三歲看大」,幼年的經驗卻是如此的重要。如果這些家庭的因素都已經固定,是不是意味著一個人根本無可避免的會走上父親或母親的老路?有些心理治療的學者發現,病人的神精質症狀與性格,和他的幼年經驗息息相關。然而,是誰提供這種幼年經驗呢?是他的父母。為什麼要提供這樣的經驗呢?因為他的父母也有那樣的父母親!這樣的代代相傳可能是先天遺傳的,也可能是後天教養的;但目前最被採信的是——先後天都有影響。   

您寫道:「那些使我生氣的原因,不就是到現在仍困擾著我的自己的性格嗎?」孩子惹您生氣,到頭來發現,真正使您生氣的是孩子像您的那些自己沒法克服的弱點。您還想到母親的影響,想到這些影響的延續......您有點歡喜,因為孩子像你——自己的生命拓展延續了;但您也生氣,生氣中還有點害怕,不喜歡自己早被決定,而孩子還要繼續這樣被決定下去。   

您的生氣、害怕和想突破生命既有的限制,不就證實了人還有自己決定的可能?   

我們見過許多媽媽熱心求知、參加各種團體諮商,很想要了解和突破自己,從面對及克服的過程中,她們成長了,離開了「決定論」的框框,也給孩子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人,也有某些程度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其實,世界上有那_是沒有框框的?至少,我們可以決定用什麼情緒、什麼角度去看待這些框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