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社會悲慘事件,適不適宜?

  我的女兒今年三歲二個月,平時她非常好問,我也常常跟她分享一些事情。前幾天,我看到報上有關棄嬰的報導,就整個讀給她聽,並強調棄嬰的悲慘遭遇。沒想到,她聽了後哭得好傷心,我安慰了好久,她才好些。我究竟該不該告訴她這類事?這次經驗會不會對她心靈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
從您所提的問題,就能感受到您是一位耐心又細心的媽媽。身處資訊爆炸的社會裏,俯拾皆是值得學習的訊息,許多父母也和您一般,樂於將其中重要概念傳遞給孩子,希望孩子及早對社會的一些事件有所瞭解及關懷。

這樣的做法固然可取,但由於孩子在不同年齡對事物的認知及理解能力都不盡相同,對所接收到的訊息內容也會有很大差距的詮釋;而幼兒所能理解的,大都與生活經驗有關,若是與他的實際生活經驗相去太遠,就常得不到孩子的共鳴,孩子也不能理解其中所含的意義,甚至產生了誤解。

因此,父母在扮演資訊提供者時,就需要考慮如何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並加上從旁的引導及解釋,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也就是須為孩子仔細篩檢與詮釋內容,這樣媒體中的重要消息,才能真正成為適合孩子教育的素材。在實際的作法上,應區分為下列幾個基本步驟:

一、請先行篩選資訊內容:
並非所有我們認為具有教育功能、訓誡意義的事都適合告訴幼兒,因為幼兒對於事物的判斷都非常表層化;也就是說,幼兒常將關注重心集中事件的本身,而無法體認或聯想到事件背後的意義,例如:當幼兒看了恐怖片後,常不能理解它的娛樂功能,反而對片中的鬼怪產生恐懼,並影響日常生活(做惡夢、怕黑……)。

所以,我們不必將報導全部覆述給孩子聽,可以用淺顯及摘要的敘述方式,讓幼兒大致明瞭社會所發生的事件;當然,為避免引起孩子過度的恐慌,也不必刻意強調事件的悽慘、無助情節,更不需牽強地把孩子與事件的當事者做聯想與影射。

二、在傳遞資訊的過程中,請多留意幼兒的臉部表情及肢體動作,這些都是檢覈孩子受訊息影響程度的情緒指標。若察覺到孩子有異狀,必須立刻停止,並主動詢問孩子當時的感受與想法,以便做立即的澄清與修正。

三、平時反覆運用這些新聞素材,以詢問的方式來檢視孩子對事件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把相似的事件聯結起來解說。另外,若在生活中遇類似狀況,也可試著帶領孩子應用這些訊息來說明,讓資訊更生活化、更具教育性。

至於,您提到,孩子是否會因聽了一則不幸事件就對身心產生不良的影響,這端視父母事後的處理;只要處理得宜,瞭解孩子的恐懼在哪裏,給孩子足夠的解釋及情緒支持,相信孩子會逐漸淡忘這些令人感傷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