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黃美湄 (信誼「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國際研討會摘錄)

為期三天的第八屆信誼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以「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為題邀請義大利與美國兩位專家Dr. Caterina Pesce、Dr. Spyridoula Vazou分享研究成果與示範教學,台灣學界由師大體育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綜合分享相關研究發現。

在跨領域學者吳嫻、蔡佳良、雷庚玲、郭家驊、王宗騰等教授引言主持下,引起現場四百多位教育、醫療、運動、社會福利等跨界專業和線上工作人員,以及父母講座的一百多位家長的熱烈迴響。

當國外已將身體活動落實在校園之際,台灣部分學校還在為課業而犧牲孩子的體育課時間,甚至有家長以沒時間為由,認為運動時間會耽誤課業的學習、擔心孩子顧著玩會靜不下來上課、念書。隨著幼兒園和中小學新課綱的執行,家長漸漸關注如何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素養」,如何做跨領域學習?「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研討會提供了最新的趨勢和做法,啟發現場教學對「身體素養(或稱運動素養physical literacy)」觀念的思考,以及落實身體活動跨領域整合的做法。


 
►信誼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邀請義大利學者Peace(左三)、美國學者 Vazou(右四)和台灣學者張育愷(左二)擔任演講嘉賓。


全人發展,身體素養是重要核心

素養導向的學習是當今全球的顯學,期許教育不只要讓孩子學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和能力,才能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大量文獻指出,良好的「身體素養」讓孩子有自信心、健康的身體、並展現好的能力和情緒管理,甚至可以預測孩子未來的認知發展以及課業學習表現。運動和學習表現是相輔相成的,幼兒階段,孩子做多少遊戲活動、認知執行功能便有多少的發展,不但可以預測未來學業發展、課外活動與人際活躍度,甚至也能預測成長後會不會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成為一個好公民。

學者一致強調,運動不應只是想到醫學或減重,而是要考量全人的發展,在家庭或課堂中都可以從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和肢體動作開始。值得注意的是,身體素養強調的是對自我身體的覺醒,除了身體靈活或肌肉控制,還包含學習動機、認知能力、情緒管理等心智和社會人際各個面向的生活能力。

  
►研討會現場座無虛席,大家都關心運動對孩子的助益。
 

科學證據:運動健腦、健身、安定情緒

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會影響經驗,而透過身體活動得到的經驗又會影響認知技能、情緒技能與社會技能。如果身體經驗是好的經驗,孩子就會想要重複做,如果是不好的經驗,就會想要避免。為了達到全人發展,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運動為什麼重要?運動對學業表現或其他學習層面究竟有什麼影響?怎麼做才適當?

1. 運動,讓大腦運作更活絡
傳統觀念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但隨著腦科學的發達,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運動可強化大腦的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之間會產生迴路,也會讓大腦運作更活絡。許多實驗結果顯示,運動有效提升正常學童、學習障礙學童在注意力、記憶力、認知控制能力、高層執行功能(如:推理、規劃、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表現,實驗一結束都能看到效果,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仍然可以持續觀察到運動所帶來的成效。運動,只要開始,就會有效益,而且是愈早養成習慣越好。

2. 運動,提高數學和閱讀表現
運動能把氧氣更有效率地送進大腦,當血液流動得越快,就能運送越多的帶氧血紅素到腦細胞,於是大腦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儲存更多的記憶、讓思緒更清晰,讓孩子的學習表現更好。科學研究甚至發現,掌管記憶力的「海馬迴」以及掌管記憶與學習兩種能力的「基底核」,這兩個腦區體積會隨著運動而增進,進而有助學業成績提高。

目前學界已證實,高身體活動量對提升數學和閱讀表現是正相關的;而不同項目的競技運動,也能讓學業表現不同。也就是說,讓孩子先做身體活動,再進行課業學習,反而是有利的。

3. 適度運動有益專注和情緒安定
運動不但能讓人精神飽滿,也可以增進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的安定性。因為運動可以緩衝我們所遭遇的壓力,並減輕壓力帶來的不適;運動時也比較能專注在當下的感受,覺察身心的變化,避免沉溺在不愉快的經驗裡,或擔憂尚未發生的事情。研究指出,透過身體活動有助於維持高度專注,當整個身體覺醒提高之後,孩子就可以更專心。不過,身體覺醒過頭也會有反效果,例如:當你緊張或情緒太激動時,專注力是無法集中的。

4. 運動幫助孩子改善自我控制能力
不少老師和家長發現,有注意力缺陷過動困擾的孩子變多了,除了管教問題、甜食吃太多等多種可能因素外,大腦裡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不足是重要原因。運動會讓多巴胺和血清素快速分泌,所以比較難控制的小朋友在做完運動之後,他們的自我控制會變得比較好,但這種濃度約1小時就不見了,甚至有的只有半小時,必須每天運動,才能持續保持高濃度。而藉由運動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互相學習,自我抑制、調節的能力也能從學習或同儕互動之間強化。

5. 多樣性的活動有益認知發展
許多文獻顯示,孩子每天至少要有60分鐘的身體活動;小時候重要的是透過多樣性的活動,讓動作技能得到良好的基礎,這與認知發展也很有關係。學者多項研究都提到「認知執行功能」的三個重點:1.抑制2.工作記憶3.認知彈性。透過活動設計,孩子能在看似簡單的遊戲中,做到自我控制、把遊戲規則記住、彈性地從一個行動切換到另一件事,於是能力就增進了。

執行功能發展得好,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提升,人際關係也會更好。

6. 感受正向才能鼓舞孩子持續活動
體能活動的設計會影響到孩子參與的動機,設計時活動要多元、並讓孩子參與,注意孩子的感受,提供友善的環境,讓他們玩得開心,享受活動。由於心理需求可預測運動能否持續下去,只要一開始感覺正向,就容易有成就感,就有動機持續做下去。

孩子的體能狀況不同,視孩子的狀況給予挑戰性,但不要太難,營造同儕之間正向的互動而不是比較,才能讓孩子喜歡活動、樂於參與、並有好的活動力,同時也才能促進各方面的發展。


親子一起動起來,是最好的學習助力

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運動,學者都主張「要讓孩子快樂」,運動不只是放在學校有限的體育課程時間裡,家庭、社區、學校和社會要一起建構整個環境。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強調,父母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個環境,專家學者用研究告訴我們知識,給的是原則和範例。但專家也一再提醒,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父母帶著孩子找朋友、找家庭一起玩,在社區中友伴一起來活動,遠比去健身房跑跑步機要好得多。在遊戲活動中,自然地學習到很多生活能力,陪伴孩子走向未來。

 
本文摘自信誼好好生活誌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