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杏如
生命需要一些比零零星星、枝枝節節的知識更重要的經驗和體悟,進而蓄積成他的氣質和他無窮的生命力。來,讓我們走向鄉間、田野、山水之間,以自然為師,以孩子為師。
夏天到了,因為孩子放暑假,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們都忙著帶孩子們出國旅遊,你一定也心動了吧?可是你的孩子還小,其實並不一定非要出遠門。你的孩子還小,真的不必急著帶他到迪士尼樂園,在炎炎夏日排隊,對孩子和大人都會是個酷刑。但是生長在都市中的孩子,生活空間侷促,「帶孩子出去玩」已成為當今父母很重要的功課。那要如何安排呢?
過去我們常常說「孩子是天生地養的」,好像爸爸媽媽不用太管我們,一個個孩子也就好好的長大了;提起童年往事,我們也總不忘那些爬樹、玩泥巴、在河裡抓蝦和在馬路上跳繩的日子。可是現在的孩子呢?大部分的孩子都生長在公寓裡,幾乎與自然隔絕。過去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玩耍,就有非常豐富的感官經驗;孩子並不是在觸覺毯上獲得觸覺刺激,而是在爬樹時、抓蚯蚓時、玩泥巴時,不自覺的就使觸覺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現在的爸爸媽媽的確難為啊,一不小心可能就讓孩子錯失了一些成長必需的經驗。但是請不要忘了,大自然仍然是孩子最好的遊戲場。三歲之前是感官知覺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感覺能力則是孩子往後生活和學習最重要的基石。輕輕鬆鬆的帶孩子到戶外走走,看樹看花、玩水玩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趟最豐富的感官之旅了。
只是往往越是用心的父母,有時越容易掉入另一個陷阱裡。記得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因為先生和我都工作,當時也沒有週休二日,總要想方設法才時能安排一趟全家出遊的假期。正因為難得,一路上我們這對認真的父母總是唯恐孩子沒看到這個、沒玩到那個;一會兒要他看瓢蟲,一會兒要他看松果,嘰嘰呱呱地說個不停。孩子們並不領情,只是開心的跑來跑去,無意間撿到一小片木頭,放到小溪裡漂浮,追著他們的小船跑啊跑的,忘情的玩著。
出一趟門回來,常常我們身心俱疲,為了算計著孩子到底學了些什麼,完全糟踏了自己原可放情山水的旅遊,所幸孩子只管自在地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並不感染我們的焦慮。幾次下來,看著孩子們自得其樂,我們索性讓他們帶著我們,走到那兒、玩到那兒,才終於能乘興而去,盡興而返。
孩子可能說不清他到底看到了什麼,但請你相信,即使是才一丁點兒大的孩子,他也一定吸收了你也許看不出來、他也說不上來的東西。他不必會形容流水多清、山色多美,他也未必知道花有幾瓣、樹有多高,但是他一定看到了白雲飄過、聽到了蟬鳴鳥叫,也一定感受到微風輕拂的愉悅。
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The Absorbent Mind》中主張,嬰幼兒最大的特徵就是具有無時無刻不在吸收的心靈,也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自己。她因此認為,教育之所以要從出生開始的意義,在於教育是要幫助生命的成長,而不只是知識的灌輸。是的,生命需要一些比零零星星、枝枝節節的知識更重要的經驗和體悟,進而蓄積成他的氣質和他無窮的生命力。來,讓我們走向鄉間、田野、山水之間,以自然為師,以孩子為師。
生命需要一些比零零星星、枝枝節節的知識更重要的經驗和體悟,進而蓄積成他的氣質和他無窮的生命力。來,讓我們走向鄉間、田野、山水之間,以自然為師,以孩子為師。
夏天到了,因為孩子放暑假,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們都忙著帶孩子們出國旅遊,你一定也心動了吧?可是你的孩子還小,其實並不一定非要出遠門。你的孩子還小,真的不必急著帶他到迪士尼樂園,在炎炎夏日排隊,對孩子和大人都會是個酷刑。但是生長在都市中的孩子,生活空間侷促,「帶孩子出去玩」已成為當今父母很重要的功課。那要如何安排呢?
過去我們常常說「孩子是天生地養的」,好像爸爸媽媽不用太管我們,一個個孩子也就好好的長大了;提起童年往事,我們也總不忘那些爬樹、玩泥巴、在河裡抓蝦和在馬路上跳繩的日子。可是現在的孩子呢?大部分的孩子都生長在公寓裡,幾乎與自然隔絕。過去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玩耍,就有非常豐富的感官經驗;孩子並不是在觸覺毯上獲得觸覺刺激,而是在爬樹時、抓蚯蚓時、玩泥巴時,不自覺的就使觸覺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現在的爸爸媽媽的確難為啊,一不小心可能就讓孩子錯失了一些成長必需的經驗。但是請不要忘了,大自然仍然是孩子最好的遊戲場。三歲之前是感官知覺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感覺能力則是孩子往後生活和學習最重要的基石。輕輕鬆鬆的帶孩子到戶外走走,看樹看花、玩水玩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趟最豐富的感官之旅了。
►生命需要一些比零零星星、枝枝節節的知識更重要的經驗和體悟,進而蓄積成孩子的氣質和無窮的生命力。 |
只是往往越是用心的父母,有時越容易掉入另一個陷阱裡。記得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因為先生和我都工作,當時也沒有週休二日,總要想方設法才時能安排一趟全家出遊的假期。正因為難得,一路上我們這對認真的父母總是唯恐孩子沒看到這個、沒玩到那個;一會兒要他看瓢蟲,一會兒要他看松果,嘰嘰呱呱地說個不停。孩子們並不領情,只是開心的跑來跑去,無意間撿到一小片木頭,放到小溪裡漂浮,追著他們的小船跑啊跑的,忘情的玩著。
出一趟門回來,常常我們身心俱疲,為了算計著孩子到底學了些什麼,完全糟踏了自己原可放情山水的旅遊,所幸孩子只管自在地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並不感染我們的焦慮。幾次下來,看著孩子們自得其樂,我們索性讓他們帶著我們,走到那兒、玩到那兒,才終於能乘興而去,盡興而返。
►讓我們走向鄉間、田野、山水之間,以自然為師,以孩子為師。 |
孩子可能說不清他到底看到了什麼,但請你相信,即使是才一丁點兒大的孩子,他也一定吸收了你也許看不出來、他也說不上來的東西。他不必會形容流水多清、山色多美,他也未必知道花有幾瓣、樹有多高,但是他一定看到了白雲飄過、聽到了蟬鳴鳥叫,也一定感受到微風輕拂的愉悅。
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The Absorbent Mind》中主張,嬰幼兒最大的特徵就是具有無時無刻不在吸收的心靈,也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自己。她因此認為,教育之所以要從出生開始的意義,在於教育是要幫助生命的成長,而不只是知識的灌輸。是的,生命需要一些比零零星星、枝枝節節的知識更重要的經驗和體悟,進而蓄積成他的氣質和他無窮的生命力。來,讓我們走向鄉間、田野、山水之間,以自然為師,以孩子為師。
本文摘自 信誼好好生活誌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