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宋欣穎   採訪整理/林瑞丹

40年前信誼基金會開始以兒童早期教育為關懷社會的主軸,40年來始終站在兒童早期教育的前線,看見孩子的未來,自動補位。跨越40而不惑的信誼,董事長張杏如特別邀請金馬獎導演宋欣穎,執導信誼故事,將40年來教育推動的歷程記錄下來,讓大家知道,當你面對一個新的社會變遷、新的發現,面對孩子新的需求轉變時,怎樣在有限的資源裡做抉擇、選擇新的工作主軸,透過影片將這些抉擇關鍵,提供給現在或未來即將親身育兒或投入兒童教育工作者參考。

 
►金馬獎導演宋欣穎
 

拍信誼故事是我執導以來最大的挑戰

從小就認識信誼,看信誼出版的書,接觸兒童文學。接下這份任務時,為了如何用短短的十分鐘,說清楚信誼40年的故事而非常苦惱。40年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我想讓更多人有機會和我一樣,從小就接觸信誼;因為想讓更多人認識信誼,因為是記錄和傳承,要真實的故事,更要把故事說好、吸引更多人收看,所以選擇了兩種不同形式表現。透過動畫和人物的組合製作一支信誼40故事影片,介紹40年的重要歷程和轉折;又透過真實人物,記錄和信誼交織的動人故事。最後我們完成了一支資訊型影片和三支真人故事影片,真實的記錄了40年來台灣家庭和信誼交錯的故事。

我們走訪了近二十個家庭,過濾合適家庭拍攝,從啟動、企劃、拍攝到剪接、後製完成,都是艱鉅的挑戰。我們對大人說故事,卻要兼具童趣;既要傳遞信念又要兼顧美學,面對圖畫書專業的信誼,需要更高的美術風格挑戰;前訪找到的主角,進攝影棚卻講不出原來的故事來……。
我的攝影師跟我說,以前覺得拍狗動物是最不容易的,拍完這幾支才深刻體驗,拍小孩實在太可怕了!!時間到了要吃點心、睡午覺,把拍攝團隊晾在一旁等待;有時候吵成一團,需要個別帶出去冷靜一下;有時候因為排列組合順序搞錯,小朋友生氣的說我明明排第一為什麼不一樣?或是孩子一次次重拍,累了瞪著鏡頭生氣;或是拍爸媽、爺爺爺奶奶,孩子不斷的跑進鏡頭打招呼亂一下;要不對著鏡頭表現特技、劈腿、翻跟斗,玩夠了再繼續拍…。

 

從不同角度出發,4支影片看見孩子的未來

四支影片中,「我們想搭一座橋」是最艱鉅的任務。用真人和動畫結合,去敘述抽象的理念,孩子在拍攝過程需要對著想像中的畫面和景緻演出意境,一次次的NG重拍,疲憊身心下仍能真摯呈現故事原貌,對製作團隊和參與拍攝主角都是很大的挑戰。
 

►「我們想搭一座橋」經過多次拍攝,真摯呈現故事原貌。

 

「新手媽媽的好朋友」故事中的宜蘭媽媽,生活環境沒有很豐裕,精神生活卻很富裕,育兒過程中因為孩子有一些先天性狀況而憂鬱,信誼對她來說像燈塔,支撐她走下去的力量,她講的這麼真切,連孩子都頻頻點頭,我才發現,原來信誼育兒報有這樣的大的力量;「在幼兒園寫一首長大詩」在幼兒園拍攝的過程中,不只看到羞澀的妹妹嘉嘉對母親的關注,也看見姐姐瑜瑜因為童年幼兒園的時光打下的基礎而活得自在、開心,更看見原來幼兒園裡哪怕是坐著發呆都是一種學習和成長;「和孩子玩一段金色時光」鄺爺爺、奶奶帶著從美國回台的孫女,一起在信誼上課、在親子館玩,那種老幼共學的真誠和快樂,不僅讓拍攝的團隊感動,直呼想生孩子或再生一個孩子,更讓我羨慕。希望這麼自由生活、自主學習的童年,我雖然錯過了,卻能在每一位活在未來的現代孩子身上看見。











                                                                            本文摘自信誼好好生活誌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