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中暑了嗎? 尿布、胃口、活動力看出端倪
 

台灣夏季高溫潮濕,今年更是一入夏就破紀錄衝上37〜38℃,如果在太陽下曝曬過久或環境通風不良,又沒有適時補充水分,體溫很可能會異常升高。尤其是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發育成熟,皮膚汗腺數量較少,體內水分貯存量有限,很容易因流汗過多產生脫水休克現象。嬰幼兒的新陳代謝速率高,當周邊環境的溫度高過體溫時,更促使體溫竄升,較容易中暑。
 


●中暑徵兆和緊急處理方法
當寶寶看起來膚色紅潤但乾燥溫熱、煩躁不安及哭鬧、呼吸和脈博加速,整個人變得懶洋洋、胃口變差、不喝奶也不喝水、尿布濕的頻率較少,就有可能是中暑了。如果嬰兒囟門還沒閉合,還可以觀察囟門是不是比平常還凹陷。
萬一寶寶中暑,應先立即移到陰涼處,並用溫涼濕毛巾擦拭降溫,切忌用酒精或冰水擦拭;每隔10〜15分鐘補充水分,如有嘔吐現象不能進水;不要自行使用退燒劑。緊急處理後症狀仍未改善應立即送醫治療。

●避免熱傷害,先遵守4原則
1.保持室內涼爽:嬰兒床要保持通風,避免放在窗邊或太陽直射的位置。使用風扇時要從側面吹;冷氣室溫控制在26℃,嬰兒散熱能力不佳,可降至24℃。

2.戶外活動防曬:早上11時至下午3點不宜進行戶外活動,帶孩子外出盡量在有遮蔭的場所,戴寬邊帽,以薄衣服蓋住皮膚或擦防曬乳。

3.適時補充水分:養成定時喝白開水、慢慢喝、不要等口渴再猛喝的習慣。還在喝母奶的寶寶不需另外喝水,但要增加餵奶次數;已吃副食品、喝配方奶的寶寶,可在兩餐之間補充開水。

4.乘車避免太陽直射:長途乘車時車窗可用遮光廉阻擋陽光直射,勿用厚毛巾蓋住兒童座椅,那樣反而不能散熱。絕對不能把孩子單獨留在車上,夏天車內若無冷氣,短短幾分鐘溫度就會快速飆高。

資料來源:奇蜜親子網、《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寶寶濕疹老復發 小心流汗就過敏

0〜4歲寶寶一年因皮膚問題就診高達58萬人次,平均每3人有1人罹患濕疹。
又濕又悶的夏天,因皮膚問題求診孩子變多。由於新生兒角質層比成人薄30%,空氣中若有過敏原或細菌,就容易滲入到體內而誘發濕疹,好發部位包括屁股、脖子、手臂,都可能出現粗糙小紅點,嚴重感染甚至會脫皮、掉屑、流膿,讓人心疼。由於寶寶長時間發炎易觸發身體免疫機能,建議2歲前需好好護理濕疹狀況,否則往後寶寶連流汗都可能讓肌膚過敏。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螢幕動畫無益幼兒深層認知發展

即使兒童發展專家一再強調家長伴讀的重要性,但多數父母仍然很難做到,拿手機平板給孩子還是最方便。劍橋大學最近的研究建議,無論是閱讀電子螢幕或繪本,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應該增加與嬰兒眼神接觸的頻率,滿足孩子的探究凝視,這些簡單的行為可以讓孩子的腦電波與成年人更加同步。而且研究中的嬰兒在與照顧者腦波同步時發出更多的聲音,是一種發展語言能力的表現。因此,與孩子閱讀圖畫書具有雙重效果,不但可消除額外螢幕時間的負面影響,大人溫暖的聲音與繪本的本質,對大腦構建效果也有正面影響。
 

研究指出,孩子的大腦在意識明亮、快速移動的圖像方面沒有任何困難,但是令人頭暈目眩的動畫並沒有給他們時間來鍛鍊他們發展更深層次的認知能力。看繪本書對孩子而言是剛剛好的選擇,可讓孩子增加共同關注的能力,即注意他人並跟隨他人的目光的能力。科學家認為,兒童具備這種調節能力可以刺激執行功能。執行功能是一系列技能,包括自我調節、工作記憶和解決問題能力。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本文摘自信誼好好生活誌七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