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男育女,同不同?

►男女不管在語言發展、情緒處理、大腦與空間記憶等多有不同,父母了解差異後會更容易掌握有效的教養策略。

審稿/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和臺北醫學大學 講座教授
整理報導/林瑞丹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通過與施行,大家對性別多元的尊重有了不同的認識,在全球持續推動兩性平權的主張下,無論在教育或工作機會上男女逐漸平等,那麼父母對待男孩和女孩不同性別的教養,還需要不一樣嗎?本期生活誌和大家一起來探討。
從懷孕的那一刻起,便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究竟懷的是男生還是女生?知道性別的那一刻起,滿心歡喜的為孩子準備各項用品,絕對要盡力給她(他)準備最好的!但少了對性別發展的了解,您確定這些準備都是對孩子「最好的」嗎?

女生「胼胝體」大,雙腦並用、善解人意
男女有別,除了先天上基因和荷爾蒙性別的差異外,近二十年腦科學研究相繼證實,因男女大腦結構與成熟時間的差異,導致男生、女生在訊息處理、情緒處理及學習策略和表現上有所不同。致力腦科學研究的洪蘭教授說,透過腦造影儀器可以清楚看見,女生連結左右兩個腦半球的神經纖維束「胼胝體」(corpus callosum)體積比男生大,這好比腦部兩邊溝通的橋,橋大自然左右相通跑得快,所以女生左右腦的訊息交流比較快,不僅需用訊息可以馬上提取,思考問題考慮也比較全面,並容易連結過去的情感和經驗,同時進行或完成多項任務。所以媽媽會發現吩咐男生幫忙做事一次只能交待一件事,或是兒子在玩,請他幫你忙,雖然勉強回答「知道了」,卻還是專注當下的遊戲。

男生語文發展較慢,請耐心等待、溝通
在語言發展上,我們也發現女生比男生更早會說、說的清楚而完整,並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閱讀和寫作能力也比男生開竅早。洪蘭教授舉例說,教師節時收到學生的謝師卡,女生會買空白卡自己動手寫上:老師,我畢業後在哪裡哪裡工作……,現在的男朋友不是你上次看到的那一個……等等近況;男生呢?一樣記得老師,通常會買張印上「師恩難忘」的現成卡片,簽上大名就寄過來。不是男生比較不惦記老師,實在是大腦天生構造和發展不同,接受、思考、表達的方式自然不一樣。平均成人男性一天講7,000字、女性可達20,000字,了解這點也就不用怪爸爸在家為何老不太說話,因為在工作時已經把說話量都用完了呀。

多數男生空間感比女生好
法國學者觀察2歲幼兒用積木搭橋,發現男生比女生快3倍,3~5歲的幼兒男童空間旋轉能力(將物體在腦中立體化)也比女童好。

研究也指出男女在幾何和方向感上有差別。舉例來說,找路男女使用大腦區塊便不同。男生用專司記憶的海馬迴,女生使用掌管邏輯推理和思考分析的大腦皮質。當你問路時,男生可能會回答你沿著中山北路走3公里再向西走2公里就會看到教堂,女生卻會說你向前走看到7-11左轉,直走看到麵包店右轉,第三間雕花大門便是。所以問路最好請教同性,比較容易理解。

男孩、女孩,情緒表達大不同
女生對人臉表情的辨識度比男生快,加上大腦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和左腦前區語言中心有所連結,因此你會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具備用語言表達情緒的能力,也比男生更在意別人的眼光,重視人際和團體同儕的相處。所以當妳面對兒子生氣總是「你你你你你」說不出話來的關進房裡生悶氣,或是女兒每天回來總是貼心而鉅細靡遺的報告今天幼兒裡同學發生的大小事,對這些孩子的日常反應和表現,妳也就不用感到生氣或驚訝了。

養男育女說,各吹各的調
隨著腦科學實證與發展研究相繼發現,養男育女大不同的主張紛紛出現,多以順應性別差異給予不同教養策略為主,呼籲教出好男、好女應從發揚天賦著手,因應性格和優勢因材施教。美國單性公立教育協會創辦人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著作包括:《養男育女調不同》、《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等)極力主張因應男女大腦發展的差異,學校教學策略上也應重視男女個別教育,而推動單性學校或男女分班,鼓勵老師因應性別發展選擇適合的教學和互動方法教育孩童。兩性平權者主張要跨越性別看見孩子的優勢,應去除後天的社會刻板性別形塑因素教養孩子。瑞典著名的「Egalia-兩性平等」公立學校,孩子不刻意被分作男孩、女孩,老師為孩子準備的玩具與書籍也都刻意排除性別刻版印象元素(如王子、公主、睡美人),讓孩子瞭解性別的差異,但不為孩子貼上性別的標籤,限制了性格發展和行為表現,而是在「無性別教育法」中讓孩子更自由選擇、多元學習。

雙性優勢教養學派鼓勵破除性別限制
美國史丹佛心理學教授桑德拉.貝姆(Sandra Bem)早在1971年便以「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測量表)發現,大多成功的人士都擁有雙性化特質,他們往往既溫柔又堅強,同時兼具工具型特質(自信、獨立、有抱負、領導力、果斷、勇敢)和表達性特質(熱情、溫柔、有同情心、親切、敏感),較傳統男、女性心裡更健康、快樂,適應力更強。因此越來越多心理學家在教養上強調的是要重視孩子本身的特質並發展異性的特點,重視孩子的全人發展,而不是用單一個性別成員的概念去教養兒女。

腦科學驗證讓我們更進一步深入了解男女發展和行為表現的不同,是要我們掌握起跑點的差異、體諒不同性別發展時間的差異、接納孩子的個別發展和差異,發展孩子的天賦和特質,給予不同程度的要求、教養和鼓勵,增進適應社會的多重人格特質和核心素養。這一學派認為單一性別教養觀念容易限制孩子的天賦發展,忽略孩子的可塑性,要跨越性別看見孩子的優勢,主張發展雙性優勢,不僅讓孩子擁有本身特質又具異性發展特點,更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和需求。

開竅時間早晚不同,用對方法差距縮小
我們瞭解因先天差異女生比男生擁有更出色的語言和人際表現,男生比女生更具視覺和空間能力,男女的情緒表達方式大不相同。但伴隨科學舉證與後天社會性別建構、社會期待的改變,教養方式隨之調整,男女在社會不同領域的表現差異也越來越小。著名的美國性別差異學者埃莉諾.麥考比(Eleanor Maccoby)的研究發現兩性的外在能力差異很小,心理相似處遠遠大於差異處。教育成就評量國際協會(IEA)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也發現,過去女孩比男孩強的閱讀能力已逐年縮小,因而呼籲應根據孩子不同的特質發展潛能外,更要重視的是補充孩子不同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才能培養適應生活力的快樂自然人。

改變你的想法,尊重特別的「他」和「她」
日本幼兒教育學者竹內繪里香認為不分男女要用全人發展的角度教養子女,無論教養男女,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真心信任孩子就能讓孩子發揮能力。對爸媽來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負起兒女性別教育的責任,父母也是兒女性別特質最初模仿的對象。父母除了以身作則外,在學習上更要堅持打開孩子的眼界,不要因為孩子不想去、不想學而中斷計畫(如夏令營),而是給孩子機會多方嘗試,培養多元能力。

洪蘭教授在演講中也曾多次提醒父母:所謂的男女平等,應放在教育機會、工作機會和薪資的平等,不是男生非做女生的事或女生非做男生的事不可,重點在於讓每個人都能做他喜歡的事。欣賞孩子的長處,放對地方,做有興趣的事,他就會充滿信心,就會讓他的天賦自然發光。

【延伸閱讀】
【家庭教養】妳是女生耶!別讓刻板印象綁架你的教養
【洪蘭談男女教養】性別認同,和大腦有關?
【教育現場】上學後,學習也有性別差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