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我不是只愛玩,是還沒準備好!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認為,女生社會性較早,同性別的小圈圈是生活重點,男生社會性發展較慢,爸媽如果理解差異,就不會誤會孩子沒朋友。 |
諮詢/張偉萍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小老師;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周弘傑 臺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採訪報導/黃美湄
科學上已經有許多證據顯示,男女在大腦發育的過程就不一樣。信誼基金會今年5月發表的小一新生調查中也發現,女生入學準備及上學後的適應,皆優於男生,剛入小學的男女生在學習、人際、溝通表現上都有差別。小學現場老師和臨床醫師的觀察又是如何呢?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小張偉萍老師以其長期的觀察指出,從教育現場來看,女生多半很早就社會化,懂得看臉色,希望被大人稱讚。上小學之後,女生原則上都能做到遵守指令,男生則是東張西望,容易被周遭事物影響,會迫不及待地去玩。
因應性別差異,兼顧個別化發展輔導
就認知學習上來說,通常會認為男生理工好,女生文科好。張偉萍老師指出,小學階段的孩子其實仍在探索階段,學習取向會有變化,現階段小學教育目標不會因性別而有差異,但在學習和方法上可以因應性別、個別特質,處理細節和策略上有所不同。比如說,功課有ABC三種難度或分量,通常給B等級,再依孩子的狀況,能力較好多做一點A,能力稍弱的先完成C就達到基本要求了,這麼做其實是照顧到個別差異。
女生太安靜、男生太好動,都正常?
在發育的過程中,男生比女生好動、更容易挑戰有危險性的行為。心理師曾心怡在臨床上常發現,女生太活潑可能會被父母誤為過動,而尋求專業診斷;男生活潑常常會讓家長認為只是「皮」,用處罰對待,而忽略了是否需要探究原因。相對在自閉傾向的發現上,曾心怡表示,在臨床上女生自閉症常在青少年階段才診斷出,而不似男生容易在小時候便發現。因為男女外顯上先天的差異,往往看女生只是很安靜,小時候「很乖」,忽略了孩子的社會化發展,直到發現人際互動出現困難時才察覺。
男女社交方式不同,父母不用過於擔心
男女個人特質,是否會影響同儕的相處?張偉萍老師的觀察是,低中年級都玩在一起,還在塑形階段。高年級之後性別氣質會比較明顯,女生易形成小圈圈,有的孩子很在意朋友跟別人好。而個性比較溫和的男孩,有可能因為不喜歡身體的碰撞,不愛跟其他男孩玩打鬧的遊戲,選擇安靜地待在教室裡;這樣的孩子會不會受到欺負,主要是看班級經營。班上是溫暖、扶持的風氣,孩子就會適應良好。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認為,女生社會性較早,會呼朋引伴,同性別的小圈圈是他們每天開心或不開心的來源,爸媽可以注意孩子的需求,透過社交圈來了解孩子;男生社會性發展較慢,爸媽如果理解這個差異,就不會誤會孩子怎麼都沒朋友。
兼顧飲食均衡發展,身心健康最重要
在醫學上,是怎麼看待男孩女孩的發展呢?臺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觀察及照顧過無數的新生兒、早產兒,陪伴他們長大。他言簡意賅地指出,男女差別在醫學上分4個階段看:①基因的角度,XY染色體的差別;②外觀上的特徵;③家人的期待和社會印象;④自己認為是男是女。
生理上,男女的確有差異。就體重、身高和頭圍來說,不分人種,生長曲線都是男生優於女生;母親懷孕到第三妊娠期,胎兒快速長大,給的營養相同,但男生出生時就是長得比較大。營養是近幾年研究關注的議題,醫學上確定,早期營養對將來的學習和智力是有影響的,但是並不因男女而給予不同的營養。出生後一直到3歲前,注重的是基礎生長和發展是否達到,男女同樣都要達到目標,而且持續鼓勵進步到下一階段。當孩子準備好了,每個成長階段能力的養成便能順勢而為。
【延伸閱讀】
【洪蘭談男女教養】性別認同,和大腦有關?
【家庭教養】妳是女生耶!別讓刻板印象綁架你的教養
【觀念篇】養男育女,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