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交好朋友,發展出持久的友誼


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比例增加,爸媽總是很關切孩子的交友問題。其實,即使有兄弟姊妹作伴,孩子仍然需要有和同齡朋友互動的經驗,學習建立良好的友伴關係。

合作與分享,讓孩子擁有持久友誼
孩子在2歲前,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一起遊戲的,像是家裡的小狗、心愛的布偶等等,都算是他的「友伴」。大約4歲以後,「朋友」的概念才逐漸清晰起來;而在5歲左右,他會積極地加入友伴的活動,喜歡玩合作性遊戲,也懂得邀請朋友一起玩,常常把「朋友」這個字眼掛在嘴邊,也開始對身邊的友伴產生認同感,喜歡帶東西與朋友分享,或是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也想要。這個時候已經能夠形成比較持久性的友誼。到了6歲不但能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愉快,也比較服從大孩子的話,他們喜歡討好別人,以獲得肯定;和朋友一起遊戲時,會發展出更精密的角色分工,並互相合作。

找到共通性,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
除了能夠一起遊戲之外,通常,個性比較相近、有相同興趣、喜歡某個特定卡通人物或玩偶,例如:兩個人都活潑外向、愛說話,或是兩個人都喜歡安靜畫畫、看圖畫書,這種擁有「共通性」的孩子,也比較容易變成好朋友。

當孩子有認定的朋友出現時,接下來就很容易產生「他有、我也要有」或「他做什麼、我也要做什麼」的相互模仿行為。所以,有些女孩甚至會希望媽媽幫她綁和朋友一樣的辮子,穿一樣顏色的裙子去上學呢!只要是在適度、可接受的範圍,建議爸媽應該歡喜地接納孩子們同儕間的相互模仿,這表示孩子正在展現交朋友的愉快經驗,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友伴關係。*

爸媽提供正向經驗與陪伴 孩子的人際關係會更好
孩子的先天氣質、父母的教養態度、後天接觸的環境等等,都是影響孩子友伴關係發展的因素。幼兒階段的友伴經驗比較正向,未來較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交往與親密關係。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不論爸媽本身的氣質與社交能力如何,只要能在孩子童年時能給他正向經驗與適當的陪伴,從小提供孩子群體生活經驗,並教導應對的禮節,孩子入小學後的友伴關係與學業表現,甚至青少年、成人階段時的人際滿意度,都會比較好。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