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親子溝通」?

很多父母渴望從小就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係,但是,究竟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溝通策略是什麼?

最佳的親子溝通
0~1歲:多陪伴、親吻、撫摸
新生兒會模仿他們所看見的面部表情,但這不是有意的溝通行為;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他們發出的吵鬧、哭聲或滿足的笑聲,就是溝通。研究指出,在出生的頭三個月期間,嬰兒與父母若達到良好的互動品質,可以促使嬰兒的溝通和理解能力樂觀發展,所以這段時間爸媽要多花時間陪伴、親吻或撫摸他,建立孩子的安全依附與親密關係。

1~2歲:慢說、短說、蹲著說
當幼兒牙牙學語時,父母先要幫助孩子理解成人的語言,而談話是獲取語言的重要方式,所以爸媽與孩子說話時,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適時改變說話的形式和內容,如:簡化句子、減慢講話的速度、捨去贅詞、用誇張的語調、在言談之中重複重點,並和孩子眼神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線。

2歲以後:同理心+讚美=化解反抗
2歲也是孩子學習獨立的時期,有時很聽話、有時又特別會反抗,一不小心就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當父母的溝通方式是嘲笑、拒絕或忽視孩子的意思時,會讓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只是疏於欣賞和讚美的情況,孩子都會從中學到「我是不好的」或「我是不聰明的」自我評價,進而影響到未來的人際關係,所以同理心與讚美在親子溝通中特別重要。

親子溝通有「技巧」
親子溝通,除了用語言表現愛意之外,「身體語言」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可以提昇親子溝通的品質,也能使親子間的感情更親密,一起來學習做個孩子喜歡親近的父母!

1. 堅定而溫柔的語調:說話要儘量溫柔,太強硬的語氣會讓孩子害怕,因而拒絕溝通。如果孩子行為不良,爸媽還是要很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讓孩子明瞭行為的界限,不會一再嘗試。

2. 距離與角度,大有學問:想跟孩子講道理、要給他一些壓力時,就要面對面的跟孩子說話;在安撫孩子時,要配合身體動作如擁抱,孩子會覺得爸媽全然接受他;若希望孩子慢慢平靜、可以聽解釋,就與孩子成九十度,孩子較沒有壓力;當表示讚賞時,則可以摟摟孩子的肩,成一百八十度,讓他有地位平等的感覺。

3. 明確的眼神示意:爸媽若能恰如其份地運用眼神,孩子就不會妄加揣測,更能適時發揮作用,如以堅定的眼神表示「不行」;以慈祥的眼神鼓勵、肯定孩子,孩子將更能明瞭爸媽的意思,並適切回應。

4. 適時的身體接觸:經常抱抱孩子,摸摸他的頭、臉,拍拍他的背,可讓孩子感覺到爸媽的愛,覺得爸媽可以信賴,就會產生安全感;孩子情緒不佳時,更可以安撫他的情緒。

5. 體察孩子的感受:爸媽必須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敏感一些,仔細觀察,如發現與以往常見的表達方式有些不同,就可以透過問答技巧,如「我覺得你好像不太開心,到底是怎麼了呢?」來引導孩子說出內心想法。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